與服裝價格和款式的重要性不同。
服裝的質量和品牌,在消費者所有考慮的因素中,無疑要排在後面一些。
對普通人來說,這兩點已經不是購買服裝的決定性因素了。
特別是在這個商品匱乏的年代。
廣大人民群眾對質量的認知,還只是經穿就是好衣服。
許多人其實相當缺乏分辨做工優劣和原料質地的能力。
平民百姓對品牌的認識,也以金獎銀獎、省優部優為主。
尤其出於崇洋媚外的心理,許多年輕人聽見洋名兒就覺得順耳,本能認為出口轉內銷就一定是好東西。
這就讓寧衛民更易利用人性的弱點,大耍花招了。
譬如他每逢不得不親自出手搞促銷的時候。
總是會在價格和款式的優勢上,再編造點合情合理的故事。
諸如出口企業因為些許瑕疵慘遭外國人退貨。
或是用錯了料,做出的東西與外商要求不符什麼的……
反正,只要隨便拿八國聯軍之一當個替罪羊。
罵罵老外們對我們出口商品有多苛刻,在商業合同上有多麼不近人情。
他就能跟拍花子的似的,忽悠得廣大人民群眾暈頭轉向,成功的調動路人們的情緒,引發爭先搶購。
所以說,真不是顧客缺心眼,而是商人太狡猾。
賣貨對寧衛民來說,完全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兒。
在維持資金的穩定性和良性運轉上,他完全遊刃有餘,還真沒有遇到過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
與之相比,真正讓他發愁頭疼的,還得說是財務管理方面的工作。
不為別的,主要就是因為尾貨生意所涉及的金額太大了。
現在每批貨進出最少都是以萬計算的,每個月流水都能上十萬,遠超寧衛民當初的預計。
而相關工作又太瑣碎,太需要專業知識。
譬如輔料加工費的計算,出庫入庫的署名,現金和支票間轉換,還有每一筆賬的賬期給付,以及回籠貨幣的存取。
偏偏他還沒法僱人,他根本沒有一個可以完全信任替他把賬的人選。
於是為了不出問題,只能靠自己勉強上陣。
不專業加上精力時間有限,自然苦不堪言,倍感吃力。
更何況幹這個賺錢速度也實在太快了點兒。
社會上的人如今還在把“萬元戶”當成高收入的目標敬仰。
而他光靠服裝尾貨,已經每天都能給自己掙來一臺進口原裝大彩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