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年頭要檢驗一個廚子合格不合格,一個家庭主婦是否擅長烹飪。
只要來個小炒肉,也就全明白了。
但即便是專業廚師,善於烹飪的家庭婦女,有些關鍵的竅門也未必會懂得。
通常情況下,哪怕刀工、火候、調料上都做到位了,也就是把肉片、肉絲炒得好吃。
要想再稱上一個“香”字,那還屬於看得見,卻摸不著的奢望。
而“張大勺”卻能用幾句話,就讓這事兒發生神奇的質變。
他幾乎能一步到位,就讓一個有點廚藝的人,把炒肉片、肉絲,從好吃提升到“香”的地步。
至於說到這秘訣,其實特別簡單,真諦還就在“摻水”上了。
說白了,就是肉片肉絲在拌上調料之前,先要加上些清水,用手抓過。
使清水都滲入到肉片纖維中。
此後,再按照一般的方法來醃製調味,再上火炒,肉片肉絲,就會鮮柔嫩滑,與眾不同。
這顯然也是一種“注水”。
但因為和黑心屠戶下手的時間不同,結果就大相徑庭了。
可見注水本身不是問題。
注水的時機對了,就是廚藝秘訣。
錯了,那就是糟塌東西。
至於摻水為什麼肉片肉絲就會好吃的?
特別是對於雞肉為何效果尤為顯著?
這或許解釋起來有點麻煩,所以“張大勺”根本沒細說。
不管寧衛民和張士慧怎麼問,老爺子就給了一句話,“好使不就完了?”
也對,好吃就行。
總之,無論怎麼說。
寧衛民、張士慧,在和“張大勺”的交往中,有兩件事倒是可以確認了。
一是千萬不能小看咱們國家的烹飪文化,五千年的傳承,絕不是鬧著玩兒的。
要單純從創造美好的角度來說,恐怕對咱們生活貢獻最大的就是好廚子了。
他們能調和五味,化腐朽為神奇,不能不讓人尊重。
二就是透過這一次次的點撥,寧衛民和張士慧對“張大勺”的廚藝簡直到了崇拜的地步了。
別看人家壓根沒上灶比劃,給的傳授基本都是隨口幾句話的指點。
但真是人家隨便一句話,就勝你自己去鑽研摸索幾十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