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考慮到元代不過百年曆史,其間燒製數量極為有限,有銘文者就更寥寥無幾。‘
類似的碗,後代雖有燒製,但樣式已改,釉也不潤了。
那毫無疑問,這有數兒的元代“樞府瓷”,便成了絕品。
況且這隻碗,其紋理還不是尋常的纏枝蓮,而是雲龍紋。
這就更說明它是樞府中官位顯赫之人的專用器物,是絕品中的絕品。
其價值不但不比那上繳國家的青銅爵差。
如果從物以稀為貴的角度來說,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真能頂上今兒所有弄回來的一切了。
總算弄清了小碗的來龍去脈,寧衛民心裡如同六月的藍天。
清亮、透徹,甚至有種大夢初醒的感覺。
再看向這隻碗時,他的目光已經變得十分凝重,從中感受到了歷史的複雜性。
甚至還別說他了,就連康術德自己都愛不釋手啊。
用老爺子的話說,多少藏家,一輩子都未必能到這樣的奇珍。
這東西又不比青銅器犯忌諱。
只要懂的主兒,誰得著都不可能再撒手了。
他還給寧衛民立了個規矩,說從此寧衛民只許看,不許碰。
瞧瞧,這都到什麼地步了?
可就這,還不是今天的全部收穫呢。
千萬別忘了時代背景啊,這年頭,那就沒有現代仿品。
即使還是康術德口中,剩下那些“爛七八糟”的玩意,“不是東西”的東西。
那也是民國時期為了迎合軍閥附庸風雅的需求,給暴發戶大員充門面的“假大名頭”。
二十年之後,肯定也得值個幾十萬上下了。
所以從值錢保值的思路出發,寧衛民一樣正兒八經的把這些物件兒收了起來,就跟存金子差不多。
偏偏他給康術德的理由卻是,自己要仔細觀摩學習,從中尋找錯處。
張口撒謊,不但掩蓋了自己貪婪性情,反倒愈加顯得孺子可教也。
老爺子自然被哄得十分開心,高高興興去上班了,讓他自己一人家裡慢慢看。
至於這些東西最後要怎麼處理?
這就是當天晚上,師徒倆人坐在一桌子好酒好菜旁,要商量的議題了。
說起來康術德帶寧衛民去鬼市的初衷。
原本就是為弄兩件兒值錢的貨色,然後快速倒手賣出去,換點資金給寧衛民當學費。
從今往後,老爺子是打算就讓寧衛民每天去鬼市上轉悠去了。
說茲要寧衛民自己覺著看明白了,或者感興趣就可以下手買。
買對了當然是好事。
即使買錯了虧了錢,也沒關係。
因為主要目的,還是藉此讓寧衛民開眼,長學問。
在老爺子看來,真本事就得這麼練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