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的家處於城南那片破敗的茅草棚中,家中有四口人,母親與弟弟、妹妹。讀了幾年書的張松父親身體羸弱,在張松妹妹出生後沒有幾年就去世了,留下張松母親辛苦地拉扯著三名小孩子長大。
張松本人是個十四歲的少年,身形較壯大,看起與十六七歲的少年不相上下,平時張松也頗能幫助自己母親幹些活,賺些家用。
只是自一個多月前意外落入了河中,被人救起後,張松的身體就虛弱了許多,就連手腳都不能很好地控制,而且特別地怕冷。
這一個多月來,張松除了喝著母親用家裡不多的糧食換來的湯藥外,只做了兩件事,其中一件就是指揮平日裡與他相好的少年,讓他們在要道口的高處設立瞭望點,觀察盜賊的情況,及時將情況傳遞迴城裡。
張松做的另一件事情就是拜見了永平縣令楊興。
為了拜見縣令,張松做了一系列的準備,還在心裡做好了吃閉門羹的準備。只是沒有想到,縣令在聽說了張松父親的名字後,立即接見了張松。
事後張松得知,張松之所以能得縣令楊興的接見,是因為張松父親是寒門之中最為出名的讀書人,張松第一次發現原來讀書人的名義這麼好使。
見面閒聊了幾句後,張松就將自己的打算和盤地托出,爭取到了縣令楊興的物資支援,盜賊觀察點的計劃便得以順利實施,只不過這個計劃就變成了是縣令楊興制訂的。
近一個月的觀察,終於在今天下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盜賊甫一出現,盜賊觀察點的人就向城裡發出了訊號,城外的人立即進了城,縣令楊興立即關閉了城門,組織青壯年男子上城牆防守。
張松因身體虛弱,縣令楊興特別加以關照,就沒有安排什麼事情,讓張松在家靜養。
因張松生病在家,妹妹也乖巧地沒有出去,留在家中照顧張松。只是母親朝食後就出去了,至今還沒有回來。弟弟年紀比妹妹大,少年好動,也不知跑哪裡去了。
躺在木床上的張松,眼睛雖然呆呆地望著屋頂,但手指與腳趾則在不停地動彈。
“有了可靠的訊息,加上充分的準備,想必盜賊已經退去了吧,畢竟盜賊只適合一陣風似得劫掠,並不適合攻城。”張松一邊活動著手指、腳趾,一邊想著。
“開門!開門!”院門被拍得搖搖欲墜。
“曉嵐,過來!”張松把正要去開門的妹妹叫進了屋子,讓她躲藏在一個不易被人發現的角落裡,囑咐了幾句後,就起身朝院子裡走去,出門時順手將前幾天準備好的一條木棍抄在了手中。
“誰呀?”走到門邊,張鬆開口問道。
“是我,你李山大兄!”
張鬆鬆了口氣,臉上露出了笑容,開啟了院門,笑著說:“原來是李山大兄,可是有什麼貴幹?”
“沒有別的什麼事,就是縣令楊興有請。”門外站著的正是舉著火把的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