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曆元年的十一月,唐慎在總鎮俞大猷的保護之下,率領上百艘戰艦,殺到了馬六甲,同時劉顯的大軍也從陸地包圍了馬六甲。
西班牙人走投無路,選擇了投降,海上的明珠,咽喉要地,終於落入了明軍的手裡。
幾乎一夜之間,整個東方,乃至世界的格局都發生了驟變,厚積薄發的大明,一出手就讓所有國家都大吃一驚。
再解決了馬六甲之後,立刻組成強大的艦隊,直撲印度,並且搶佔斯里蘭卡島,作為明軍的海上補給基地。
同時席慕雲也率領著船隊,搶佔了爪哇,至此,大明徹底將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道都捏在了手裡。
西洋諸國大受震撼,他們想要反撲,可是萬里調兵,根本沒有獲勝的希望。且他們的兵力本就不是大明的對手,只能選擇貿易制裁。
別忘了西夷之間,也是矛盾重重,哪能狠下一條心,英國人率先打破了沉默,和大明開始私下裡貿易,隨後不久,尼德蘭擺脫西班牙統治,也加入到海上霸權的行列,積極和大明做生意,還號稱海上馬車伕。
當然了,這個馬車伕也只是半個世界的,至於東方,說了算的還是大明朝。
拿下馬六甲,兩洋航路打通,對於大明來說,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渾身的功力暴漲,國力蹭蹭躥起,一日一個臺階。
南洋諸國,或多或少,都被開啟了國門,大明的商人遍及南洋。
他們把珠寶、木材、糧食、香料、奇珍異寶、甚至是丫鬟傭人販賣回大明,而大明的絲綢、呢絨、瓷器、工具、機器、傢俱,也霸佔了南洋的市場,各國都不得不捲入了龐大的貿易系統之中。
有了市場,就有了訂單,有了訂單,以東南為主的工業就快速發展起來。
原本的人力織機,水力織機都不夠用了,在萬曆三年,東南的能工巧匠製造出了第一臺蒸汽機,一年之後,唐鶴徵改進了蒸汽機,並且用來抽取煤礦的積水,大獲成功。隨機蒸汽機快速發展改革,東南出現了第一家使用蒸汽作為動力的紡織廠。
當工廠執行的第一天,吸引了大半個蘇州的人前來看熱鬧,當看到棉紗像是水一樣,嘩嘩流出,有人拍手稱快,有人哭得稀里嘩啦。
從此之後,手工作坊只怕是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新動力出現,生產效率幾十倍提升,製造的武器更加精良,大炮更加犀利,明軍陸續征服了龐大的領土。
巨大的海外市場,催生東南的繁榮,到了萬曆五年,大明的財政收入達到了驚人的一億兩千萬元,其中商稅貢獻了九千萬。
相比起嘉靖年間,財政足足增加了三十倍!
而作為納稅的主力,工商集團順利取代傳統的農業士紳力量,藉助諮議會議,成為帝國的主宰。
順便提一句,諮議會議已經放棄了繞口的名字,改成國民議政會議,主持會議的代表分成兩種,第一種是各省推選的名流紳商,第二種則是依照類別,選拔出來的優秀人員,比如軍方,教育界,報界,商界等等……
所有代表,再公推三十個德高望重的人,稱為資政,主持會議,制定議題,參與內閣各部的會議,監督旁聽,建言獻策,稽核預算……第一屆的資政之中,就包括高拱和葛守禮兩位資歷無人能及的老臣。他們徹底確立了國民議政會議的權威,包括內閣在內,都要接受會議的質詢。
相應的,內閣也越發完善起來,五位閣老,互相配合默契,力推新政。
兵部、工部、刑部、吏部,四大部也隨之拆分完畢,眼下大明一共設定了十七個部,其中代表軍方的一共有三個,分別是參謀部,陸軍部和海軍部。
隨著海軍在外面大肆擴張疆土,建功立業,驕傲的老軍頭兒也沒法再裝作看不見了。打下來的疆土好多都是軍中直接出人當總督。說穿了,就是土皇帝,受了人家那麼多的好處,還能為難人家嗎?
很順利海軍和陸家取得了相同的地位。
在地方上,總督巡撫變成了常設官,同時唐毅也進行了品級調整,巡撫變成了正二品,總督加太子太保銜,成為從一品大員。
巡撫與尚書品級,如此就形成了巡撫入則為尚書,尚書出則為總督的局面,地方官吏和中樞之間的聯絡徹底打通了。
一般情況下,比較優秀的巡撫官,被調入京城,接替某一部,經過一任的鍛鍊,則有望入閣。而尚書接任總督,則會被視作鐵定入閣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