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府回來,胡宗憲心裡頭五味雜陳,既為了失去一位朋友而難過,也因為沒有撕破臉皮而慶幸。
兩年之前,他懷著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決絕,到浙江擔任巡按,第一個結識的人就是唐毅,還成了所謂東家和師爺,當時兩個人意氣相投,互相扶持。時至今日,他已經被捲入東南的泥潭,一半是身不由己,一半也是自己願意。
但是他靠著陷害張經,又依附嚴黨,一躍成為浙江巡撫,在士人的眼中,早就是卑劣無恥的代表,十足的倖進小人。
胡宗憲有自信時間會抹平許多東西,只要他能不斷立功,權力越來越大,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攀附他,阿諛奉承,甘心充當鷹犬。
只是唐毅這般外圓內方的人,永遠不會原諒他在原則上的妥協,和唐毅之間再也沒法恢復當初的親密無間,日後雙方也是互相利用居多,刺兒插在心裡,即便拔出來,傷口還在。
這就是宦海的無奈,得到了多少,就要失去多少嗎?
胡宗憲不停拷問自己。
幸運的是唐毅還是顧全大局的,他沒有把自己和嚴黨徹底劃為一類,也就是說唐毅層出不窮的手段,不會用在自己身上,而且也代表著心學和東南大戶不會和他針鋒相對,瘋狂拆臺,這個巡撫也就坐穩當了。
有人要問,唐毅有那麼大的影響力嗎?
答案是肯定的。
或許連唐毅都不知道,他的身後已經有一大群人在幫忙宣揚他的名聲,擴大影響力,甚至有人冒他的名字,著書立說,如今的唐小秀才儼然文曲星下凡,東南大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這些人並非吃飽了撐的捧明星玩,而是看重了唐毅的潛力,心學在東南雖然勢力不弱,可終究是在野力量,沒法攫取帝國最大的權力。
對於心學弟子來說,為陽明公爭取應得的待遇,推翻理學的桎梏,是天然的使命。
同樣的他們也知道想要做到這一點不容易,從孔子開始,儒家也是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到漢武帝時,經過董仲舒的努力才成為顯學,一來時間漫長,二來需要有扛鼎之人。
心學同樣如此,陽明公創立心學之初,也就大貓小貓三兩隻,可是他的官越做越大,功勞越立越多,平定叛亂,保全大明,文官封爵……種種光環加持,威望頂天,他的心學就成為文人追捧的無上學問。
從發起到興盛,幾十年的光景,要想從興盛到鼎盛,甚至取理學而代之,或許也要幾十年。漫長的時間,必須要有一位董仲舒一般的扛鼎之人!
唐毅的優勢從各個方面來看,都太明顯了,他心思機巧,有能力,有韜略,懂文,懂武,又懂商,關係網綿密,人脈金脈深厚,深得皇帝喜愛,最為重要,是他年紀輕輕,潛力巨大,如果他能崛起,至少三十四年之內,心學都不用擔心後繼無人。
顯然投資唐毅,是超級獨角獸股,奇貨可居,收益無窮。
權衡種種,唐毅都是不二人選,只是他最大的短板就在於“文“上面,雖然有詩詞曲詞流傳,但畢竟是小道,畢竟心學首先是學術組織,必須有過硬的論點,有完備的論述,有吸引人的口號,什麼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知行合一……這一類的東西並不是隨便說說就行的,沒有長時間的沉澱和思考,是提煉不出來的。
再說,讓一個十幾歲的小傢伙用學術去征服一幫白鬍子老爺爺,實在是不現實。
既然堂堂正正的路走不通,那就要劍走偏鋒。
大明朝的讀書人最看重什麼,無非是科舉二字!
如今唐毅是小三元,如果能在科舉之路高歌猛進,創造前所未有的輝煌,他也就有了光環,其他人就會主動靠過來,擁戴唐毅,成為心學下一代的共住,未來之星。
心學的諸位大佬如此抬舉一個年輕人,不是發了瘋,而是有些失望,如今在朝堂之上,心學弟子不可謂不多,徐閣老正是當之無愧的領袖,可是徐階的所作所為,雖然是迫不得已,可是在心學內部爭議頗大。
比如他不管老師的死活,他坐視弟子上書下獄,他又把孫女嫁給嚴嵩的孫子,曲意逢迎,支援嘉靖一意玄修……不管怎麼說,都是徐閣老身上洗不去的汙點,再說徐階年紀也不小了,他能鬥倒嚴嵩,離著下臺也不遠了。
唐毅雖然年紀輕輕,可是他做的事情,大家歷歷在目,救楊繼盛,救張經,那是有情有義有手段,解決蘇州的糧食危機,推動編練鄉勇,都是維護江南士紳的長遠利益,再加上各大家族或多或少,都和交通行有聯絡,都要念著唐毅的好處。
不推他推誰?
只是這些籌謀還不便立刻告訴唐毅,省得他小子膨脹,但是大傢伙的行動卻開始了。
在杭州的這段時間,王畿,錢德洪,季本,聶豹,王艮等等心學大佬頻頻約請唐毅,參加文會講學,灌輸心學理念,也講解八股時文的關鍵訣竅,一個個是傾囊而贈,毫無保留。
他們把歷年蒐集的經典時文拿出來講解,反覆揣摩,甚至請來幾位同考官,告訴唐毅什麼樣的文章更能吸引考官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