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據交匯點,相當於在關中平原上打通一條新的道路,連線隴西、漢中。
可使天水、大散關的兵馬隨時匯合。
之後哪怕敵方的騎兵迂迴,斷了他在渭河上的輜重線,也能從大散關補給。
而若敵方不讓他駐軍石家營?
那就是敵方被迫決戰,主動權易手。
……
這是李瑕第一次以步卒在正面戰場迎戰騎兵,自知十分欠缺經驗,打得很謹慎、也很笨拙。
他近來常看《六韜》,學到騎兵有“十勝九敗”,努力避免的便是敵騎之十勝,盡力促成敵騎之九敗。
而另一方面,李瑕也在權衡著此戰自己與敵方之間的優劣。
論韜略與戰陣經驗,他必然不是如敵方,但好在有提前謀劃,而指揮步兵要比指揮騎兵簡單太多了,勉強算是勢均力敵。
論地形,平原地帶於敵騎有利,但背後是天水、右邊是大散關、左邊是渭河、前面是姜水,他稍占上風。
論兵力,他其實不僅有七千之數,大散關隨時還可出兵支援,人數上有優勢,但以步戰騎吃了點虧,雙方還可以算是勢均力敵。
可若論心態、士氣,他挾大勝之勢而來,打得對方措手不及,已是完全佔了優勢。
更重要的是,李瑕輸得起,敗了,大不了退回天水或大散關,來日捲土重來。
對方輸不起……
~~
七月十一,天氣炎熱。
巍峨峻峭的秦嶺群峰在右,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在左,宋軍列著鋒矢陣不急不緩地行軍。
離石家營還有一日路途。
最前方計程車卒扛著重重的盾牌,佇列呈箭頭形狀,以防止蒙古漢軍輕騎襲擾,同時分擔兩翼的壓力。
前鋒士卒披著步人甲,每走一步,腳下都有汗水滴落,滲入黃土。
兩翼亦是這般防禦,盾手與重步兵保護著裡面的長矛手、弓弩手、擲炮手。
一杆大纛立在中軍偏後方的位置,李瑕策馬行在大纛前方。
這個陣型的弱點在於尾側,但天水本就近,宋軍是從河谷出來,並不擔心尾側出現敵兵。
忽然,鳴鏑聲起。
“敵襲!”
“不必驚慌!是哨騎騷擾……”
遠處已出現了敵騎的身影。
蒙古漢軍的輕騎散開,呼嘯著,向兩翼包抄,發出箭矢。
這樣零星的箭矢並非是要起到殺傷的作用。
而是為了拖延宋軍的行軍速度。
另外,士卒畢竟害怕中箭,也會心生不安。
且在這樣炎熱的天氣中,哪怕只耽誤宋軍用飯,難免影響士氣。
自蒙古攻宋以來,已有太多的宋軍就這樣被硬生生拖垮。
但李瑕選擇的地形本就使蒙古漢軍不能完全施展開來,行軍路線也近,又是出其不意發兵,不至於被長期襲擾。
宋軍依舊有條不紊地行軍,弩手則以箭矢回擊。
這些敵騎並非是蒙軍諸千戶軍,騎射稍弱,難以如真正的蒙騎那般遠距離拋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