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費理上臺後,不但沒有鼓吹收復失地,反而把橄欖枝遞向俾斯麥,令德國暫時走出困局,不再需要在奧地利或俄羅斯、奧地利或義大利之間作出選擇。
俾斯麥因此贊成茹費理進行殖民擴張,更沒有和法國進行擴張海外領土的競賽,只建立了幾個小型殖民地,以滿足國內帝國主義者的要求。
俾斯麥認為德國和法國都有一個對手,那就是英國,他希望兩國以此為契機,聯手對抗英國,建立兩大西歐國家的聯盟。
茹費理也是一個帝國主義者。為擺脫政治上的混亂局面,企圖透過殖民為戰敗找到新的補償,他在議會中發言“不許共和國制訂殖民政策,那將是可憎的,反法蘭西的。”
“當我們在我們自己規定的明智和審慎的範圍內做這件大事時,我們是在為後代造福”。費裡任內期間,法國不斷進行殖民擴張。
“看來,華皇這次到巴黎來,是向我們示威的,他們想讓我們知道,他們已經擺脫了日本的麻煩,已經在日本的九州島站穩了腳跟,亞洲事務以後應該由華國說了算,似乎,一切都已經塵埃落定了。”茹費理手舞足蹈,義憤填膺,似乎和華皇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事實上,華皇在上一次以商人的身份到歐洲的時候,就見過茹費理一次,兩個人都沒有對對方留下什麼好印象。
華皇的不好印象,主要來自他後世的那一點點少的可憐的歷史知識,稍微知道一點歷史的人,都不可能沒有聽說過茹費理,這個中法戰爭的罪魁禍首。
而茹費理看不上華皇,主要因為華皇當時只是一個兩三歲的小孩,居然能說話,像是一個神話。
萌總裁的神童之名,在華國受到老百姓的敬畏,但是在西方世界,就不是太感冒了。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現在的茹費理這麼討厭華皇,肯定是因為華國,華皇和華國的崛起,影響了茹費理想要在亞洲開拓殖民地的大計!
而且,事實上,華國已經在此前同法國在越南交過一次手了,雙方面都深切的感覺到,他們的第二次交手,隨時會爆發,尤其是在華國現在強大了之後。
中國與越南山川相連,唇齒相依,自古以來關係密切。
19世紀以前法國天主教勢力已侵入越南。
英法對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開始武力侵佔越南南部(南圻,西方人稱為交址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淪為法國殖民地。接著就由西貢出發探測沿湄公河通往中國的航路,在發現湄公河的上游瀾滄江不適於航行後,即轉向越南北部(北圻,西方人稱為東京),企圖利用紅河作為入侵中國雲南的通道。
1873年11月(同治十二年十月),法國派安鄴率軍百餘人侵襲並攻陷河內及其附近各地。越南國王阮福時請求當時駐紮在中越邊境保勝地方(今老街)的中國人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協助抵抗法軍侵略。同年12月,黑旗軍在河內城郊大敗法軍,擊斃安鄴,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
1874年3月15日,越南在法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訛詐下,在西貢簽訂了《越法和平同盟條約》,即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向法國開放紅河,並給予法國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種權益。1875年5月25日,法國照會清政府,通告該約內容,意在爭取清政府的承認,從而排除在歷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國在越南的影響。6月15日清政府復照,對該條約不予承認。
由法國總理茹費理主導的法國議會透過了二百四十萬法郎的軍費用於越南。
在這種時候,華皇的訪問,尤其華國正同英國在外交上關係緊張,這些都讓法國對華國的敵對情緒很嚴重。
萌總裁本人對法國的印象也不好,一定程度上也是法國自己倒黴。法國在歷史上,就沒有怎麼出彩過,玩得好的時候,總遇到旁邊玩得更好的搶關注度;玩砸的時候,底下卻沒人墊背結果慘遭圍觀。
耶拿打得好,但沒幾年滑鐵盧被人家捉去了皇帝,然後大眾注意力都被威靈頓吸引走了;色當時又被人捉去了皇帝,但同時期歐陸上並沒有更慘的,於是被人圍觀個現行;二戰開始六週投降,而其他列強不管勝負扛得時間都遠遠更長,於是又被圍觀;自由法國不屈不撓打得不錯,但盟軍主角是美英,所以歷史關注度上並沒有太大卵用;殖民地廣袤值得一提,問題是作為第二名,聲望值始終被作為第一名的英國人在上面壓著;冷戰期間獨立自主,值得欽佩,但畢竟國際舞臺上的主戲是美蘇爭霸,於是又被忽視了。在這種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的狀態下,太容易招黑了。
不過,這也和華皇的歷史知識有限有關係。
在軍迷的圈子裡看法國,法國當然被黑的很慘。
軍迷無非是以戰勝戰敗,華皇的一點點歷史知識,偏偏多半都來自軍事歷史。
法國國力強弱這樣一個角度看一個國家,這樣的視角無疑是片面的。在後世的英語國家,換言之美國主導的世界,法國的影響力在邊緣化,美國的商業價值觀在向全世界擴散,所以華皇更容易看到美國的優秀而加以崇拜。
而法國學界20世紀以降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卓越貢獻,這些深層次的東西,像華皇這樣的普通人往往是看不到的。
法國文化界低調,也和法語國際地位的下降不無關係。
19世紀的巴黎和維也納並稱歐陸文化首都。1900年的巴黎以奧運會和萬國博覽會成為世界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