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次日,劉秀、李世民在兩軍陣前,史無前例般會晤。
一個是大魔導師劉秀,一個是天可汗李世民,兩人都是擅長用兵的皇帝,在各自的時代,難覓對手,橫斷一個時代!
劉秀身後,賈復、巨無霸、耿弇、銚期、典韋、顏良等猛將一字排開,耀武揚威。
而在李世民身後,李存孝、高思繼、尉遲敬德、薛萬徹等猛將,陳兵列陣,氣勢不亞於漢軍猛將。
飛虎將軍李存孝,只服從李世民一個人的命令,就連李存孝的義父李克用,都沒有資格對李存孝指手畫腳。
漢軍與唐軍,爭鋒相對。
漢朝、唐朝,都是強盛尚武的王朝,動不動就打到中亞。
兩支強軍在幽州城大戰,誰也沒有打服誰。
相差了六百年的兩個皇帝相見,商議瓜分燕雲十六州,劃定邊界之事。
“燕雲十六州,以幽州城最為重要,一個幽州,價值相當於三個州。”
“我取幽州、瀛州、莫州、涿州、順州、檀州、順州,一共七州之地,其餘九州,盡皆歸你。至於燕雲各州的諸侯,看他們各自的選擇,如何?”
劉秀為了拿下最重要的幽州城,於是只要走靠近自己領地的七州之地,而將九州之地劃分給李世民。
李世民稍一思索,劉秀的提議倒是合情合理。
燕雲十六州只是一個古代的地理概念,具體怎麼劃分,因人而異。
劉秀要走距離自己最近的七個州,而另外九個州,靠近李世民的地盤,所以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與劉秀並非有什麼不共戴天之仇,只是為了燕雲十六州的土地和人口而大打出手。
劃分邊界之後,雙方就有了停戰的基礎。
李世民與劉秀彼此對視一眼,都知道對方是因為張華攻滅秦國的訊息過於震撼,所以才推動二人停戰。
如果南邊沒有張華的威脅,李世民與劉秀說不定會打到天昏地暗,直到分出勝負。
“沒想到我們二人爭雄於幽州,反而讓張華有機會調遣兵馬,攻取涼州,我失策了。當初我應當親帥主力,攻取河東,然後直取關中。”
李世民嘆息。
他與唐軍軍師房玄齡、杜如晦制定先取燕雲,再取河北,然後鐵騎南下中原的戰略,其實也沒有什麼問題,可惜劉秀與李世民的戰略差不多,於是兩人在燕雲十六州僵持住了,反而給張華創造了伐秦的絕佳契機。
劉秀嘆道:“唉,我又何嘗不是。”
這一刻,兩人竟然有惺惺相惜之感。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啊。
他們兩人打了這麼久,每個人也就得到了半個燕雲,而張華不但得到整個涼州,而且還在蠶食青州。
他們輸得太多了。
燕雲十六州的諸侯們,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燕昭王姬職、明成祖朱棣等人,都在觀望,劉秀、李世民的兵力比他們強盛許多,既然燕雲十六州被兩大霸主級別的皇帝瓜分,那麼他們也只能選擇站隊了……
“兩大霸主停戰,或許只是暴風雨到來之前的平靜……”
燕昭王的部將樂毅,察覺到了李世民與劉秀之間停戰的背後原因不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