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國內信託業的現狀。大家憂慮的,不是信託公司好不好,而是整個宏觀經濟。去槓桿,目的就是削減企業的次級貸款。
三天的學習,劉小夏感覺收穫滿滿。
簡單來講,陽光私募,分為好多種策略,主要有:主觀策略,量化策略,量化增強,量化對沖,CTA等。
名字複雜,其實很簡單。炒股票,要麼是人為操作,要麼是程式操作。人為操作的,是主觀策略。程式操作的,是量化策略。
之所以如此區分,是因為人會有情緒。而程式沒有情緒,它是按照設計好的模型,自動交易。
李軍的私募,便屬於主觀多頭。當然,有多頭,就有空頭。多頭是買入股票,低買高賣賺錢。空頭是做空股指,看空市場賺錢。任何一種策略,都需要對手盤。
而量化策略,核心是量化選股的模型。模型主要有兩種,一是多因子模型。二是機器學習。
多因子模型,是人根據多種因子,構造模型。然後開始在模擬盤上跑,哪個模型表現最佳,就使用哪個。
機器學習,有點像阿爾法狗,自己模擬改進,選擇出最佳的策略組合。
劉小夏也學懂了戴維斯雙擊等各種專業的詞彙。他感覺收穫滿滿,但對自己不是很實用。原因很簡單,自己只是個學渣,這些東西,自己看都看不懂。
況且,劉小夏更認可李軍和曹永的理論。掙長期通脹的錢,不要掙短期波動的錢。
回到齊州後,劉小夏去找了趟邊存祥。邊存祥是股票高手,或許是因為他對於石油期貨的敏銳,他喜歡炒短線,很少失手,一年能賺個二三十。但他很自律,他給自己規定,股票賬戶裡的錢,不能超過3000萬。
聽完劉小夏對股票的心得體會,邊存祥笑著說道:“炒股的樂趣,就是炒。你這個玩法,一點樂趣都沒有。”
“我比較俗,炒股就是為了掙錢。我也不懂期貨這些東西,中小盤股的波動太大,也不適合我。”劉小夏說道。
邊存祥笑了笑,“你這麼多上市公司客戶,你想掙錢,還不是輕而易舉?”
劉小夏擺擺手,“白搭。股票會不會漲,企業自己說了也不算。我確實知道一些訊息,也買過一些股票,但都沒有掙到大錢。還是這次的五液、臺茅和信中建投掙得多。我的上市公司客戶,都是些傳統制造業,很難大漲。”
邊存祥點了點頭,“傳統制造業不行,中小盤,得有資金炒。佈局消費和券商,倒也是個思路。我也跟著你學學,買一些。”
“你最近生意怎麼樣?順利嗎?”劉小夏問道。
邊存祥笑著說道:“嗨!老樣子,高階品種掙點零花,低端品種走量學**。現在幹什麼都不好掙錢。好掙錢的時代,過去了。”
“是,咱們GJ是債務驅動型,中低端產業又多,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都飽和了。我感覺越來越難掙錢。”
“GJ都是在瞎搞,有些事,沒法說。”邊存祥也有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