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將士們經過兩年的圍城戰已經疲憊不堪,根本無力支撐這場突圍,烏爾·扎帕帕只能帶領少數部下突圍,遭遇烏魯克大軍圍剿,最終戰死。
烏爾·扎帕帕既死,烏魯克作為戰勝國,洋洋得意地進入基什城,但是戰事遠沒有結束。
本來基什在馬瑞的駐軍在兩年的圍城戰當中怎麼也要來救援,可是烏爾·扎帕帕的弟弟希穆塔拉正是這支駐軍的統帥,其一心想要自己的哥哥死去。所以將這些請戰的呼聲壓制了,甚至一些將軍遭到了清洗。
為了緩和軍隊內部的意見,希穆塔拉宣稱馬瑞是重地,不可輕動,要相信國王烏爾·扎帕帕的能力。既然國王沒有派人來要援軍,就說明一切都在偉大的國王的控制之下。
由於烏爾·扎帕帕深受基什人的愛戴,因為其將基什推向全盛的階段,幾乎所有的邦國都流傳著烏爾·扎帕帕的大名,每個基什人都為之自豪。如同今天的美國人會以身為美國人受到外國人的尊敬一樣的感覺。
烏魯克國王以為大局已定,洋洋得意地派使者來到馬瑞,宣稱烏爾·扎帕帕已死,要求馬瑞駐軍投降。這時原本長期封鎖訊息的希穆塔拉終於放開了對訊息的控制,從而在軍隊內部引起了強烈震撼,隨之就是一片復仇之聲。
希穆塔拉當機立斷地利用這種復仇之聲,重新啟用一些之間被清洗的將軍,委以重任,從而開始了對烏魯克和閃米特聯軍的征伐。
BC2418年,希穆塔拉在軍中宣佈繼承基什王位,是基什第三王朝的第四任國王。
希穆塔拉隨後將全部精力都投放在戰事上。他以自己的兒子烏希·瓦塔爾為軍隊統帥,迎戰烏魯克聯軍。
見到來勢洶洶的基什復仇軍隊,聯軍中的閃米特人陸續撤離,當然其中的原因是由於烏爾·扎帕帕已死,他們的主要敵人已經消失,即使這些人打回來,但是對阿卡德地區的威脅已經基本消除。
BC2417年,雙方最終一戰,烏希·瓦塔爾驅戰車率軍隊直入敵陣,烏魯克國王阿爾幹迪亞身死,隨後烏魯克為爭王位而陷入內亂中,附近的烏爾見此情況,趁火打劫,攻佔了烏魯克,烏魯克第二王朝滅亡。
而此時基什雖然戰勝,但因為之前的損失慘重,都在痛惜親人的死去而不得不放棄維持地區和平的任務。
馬瑞的實力卻開始變得如日中天,因為沒有了烏爾·扎帕帕的壓制而更加驕橫。
地區霸主烏爾·扎帕帕的戰死使得整個地區失去了能夠透過威懾而保持和平的穩定器。
在烏爾·扎帕帕戰死之後,以烏爾趁火打劫滅了烏魯克第二王朝為標誌,蘇美爾世界進入可怕的兼併戰爭時期,不是兼併別人,就是被別人兼併,歷史洪流無法阻擋。這是一場擊鼓傳花般的遊戲,不過傳出去的結果就是身死國滅,這與爭霸時期的溫和不可同日而語。
從此蘇美爾城邦展開了連綿不斷的混戰,政權在各城邦之間輪番執政。直到蘇美爾人徹底失去政權才結束。
而在這種歷史洪流之下,基什、烏魯克、阿塔卜都先後加入了地區混戰的戰場,並且成為其中的積極參與者。
安納·達幹EnnaDagan,統治時間:BC24172409年。與埃卜拉第一王朝國王伊爾卡卜·塔穆Irkau同時代。
BC2417年,安納·達幹繼承了馬瑞王位,成為馬瑞第二王朝的第十三任國王。
此時埃卜拉各地都有諸侯叛亂,馬瑞也在虎視眈眈。
安納·達幹繼位後,寫信給埃卜拉第一王朝國王伊爾卡卜·塔穆,索要貢品,以顯示馬瑞的權威。
安納·達幹收到了貢品。
伊昆·伊沙爾IkunIshar,統治時間:BC24092378年。
BC2409年,伊昆·伊沙爾繼承了馬瑞王位,成為馬瑞第二王朝的第十四任國王。
BC2408年,馬瑞國王伊昆·伊沙爾攻佔了蘇美爾地區的中心城市阿塔卜。馬瑞成為兩河流域新的政治中心。這是東閃米特人第二次取得地區霸權。但沙瑪什王朝是類似於後來阿卡德王朝的統一王朝,且統治兩河流域上百年,而馬瑞王朝只是眾城邦爭霸時期的一時之雄。
BC2401年,基什第三王朝抓住馬瑞兵力空虛之機,突然進攻並佔領馬瑞城,馬瑞第二王朝臣服於基什第三王朝。基什成為兩河流域新的政治中心。
BC2384年,伊卜瑞烏姆E去世,他的兒子伊比·希皮什IbbiSipish擔任埃卜拉維齊爾。
BC2381年,馬瑞向佔據運河水道的納加爾Nagar國發起進攻,擊敗了納加爾,埃卜拉與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基什城的貿易通道阻斷。此舉引起基什第四王朝國王納尼雅的強烈不滿。
BC2379年,在埃卜拉維齊爾伊比·希皮什的主導下,基什第四王朝與埃卜拉王朝、納加爾組成對付馬瑞的同盟。埃卜拉文獻中提到兩次政治聯姻,分別是與納加爾國王的兒子以及基什國王的兒子,這兩次政治聯姻是同盟成立,並且埃卜拉成為同盟的領導的重要原因。
伊比·希皮什親率埃卜拉軍隊與基什、納加爾聯軍進攻馬瑞,決戰發生在泰爾卡Terqa附近,馬瑞最終戰敗,埃卜拉國民一片歡騰。此後埃卜拉不再向馬瑞交付貢品。
&ni王朝並且佔領了阿勒頗地區,委派伊比·希皮什的兒子恩斯·瑪利克EnziMalik為阿爾米總督。駐地為阿爾米王朝首都哈拉姆Halam,即阿勒頗。阿爾米王朝滅亡。
希達爾Hidar,統治時間:BC23782373年。
BC2378年,希達爾繼承了馬瑞王位,成為馬瑞第二王朝的第十五任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