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太后在此,他早含槍夾棒,好一頓冷嘲熱諷:目光短淺、口密腹劍者,焉有出中山王、任城王、廣陽王之其右各部?
罷了,待李承志班師回朝,再計較也不遲。
他猛呼一口氣,又低頭看了起來:
“但外敵雖定,內亂未平。薄骨律、高平二鎮之逆賊執迷不悟,怙惡不悛,是以此時休兵,言之過早。
且叛酋元麗遠上柔然,其意昭然若揭。古人言: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故而臣以為:宜除惡務盡,以絕後患……
然,突聞領軍元暉暗攜密旨,已至關中。司空高肇秘率大軍,兵臨潼關……臣如聞噩耗,心驚之餘,百思莫解:
臣深受皇恩,臨危授命,又少經事故,才淺智薄,深怕辜負太后與陛下之期許,故而領軍出征以來,莫不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而臣反躬內省,深知年輕氣盛,多有孟浪之處。但痛定思痛,卻以為雖小節不拘,卻大義不失。拳拳報國之心,可昭日月……
故臣斗膽,敢問太后、陛下,及袞袞諸公:臣精貫白日,瀝膽披肝,以赤心報國。而諸君何以視志為仇寇,行仇者快,親者痛之舉?”
看到這裡,崔光的手忽的一抖,心中的不平、憤慨一掃而空,瞬間便只餘驚懼、不安。
李承志……也真敢問,真敢說?
這分明就是在質問太后、元英等人:爾等莫不是要逼的我李承志造反?
確實很解氣,但就是過於……猖狂了一些,竟一絲餘地都不留,堂而皇之的就問了出來?
若不是魏子建已然回驚,已知李承志之後諸般佈置,崔光險些就以為,這番誅心之言之後,定是李承志起兵勤王的檄文。
心中暗驚,崔光微一側目,見劉芳面如土色,滿面驚疑,顯然已是這般以為。
他冷笑不已,又看了看元英等人:若非老夫,爾等焉能予此穩如泰山?
怕是早已嚇的如劉芳一般,已是坐臥難安。
活該……
暗罵一句,崔光又往下看:
“為人臣者,當盡人臣之責,所謂雷霆雨露,俱為天恩。臣一時惶恐,寢食難安,本欲就此休兵,面縛輿櫬往京中請罪。
然憶及先帝之恩浩蕩,臣無以為報,且如今逆寇未平,唯有蕩盡諸逆,以慰先皇在天之靈。故而臣只得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濟其私心之所欲……待大仇得報,臣必縛手負荊,以死謝罪……”
再往後,便是李承志為防高肇率兵入關的訊息外洩,從而使大軍生亂,不得已就地遣散州兵,而後將中軍一分為三,分置各地等等。
崔光看的心頭火燙,劉芳更是唏噓不止。二人一般心思,均是不約而同:常言忠肝義膽,碧血丹心,也就如此了罷?
便是為顧大局委屈求全,李承志做了多番佈置。可惜他寧折不彎,不知韞匵藏珠,此番質問字字誅心,如毀冠裂裳,使輔中三王顏面掃地,威嚴盡失。
待此信彰昭於朝野,三王更是會淪為天下人之笑柄。試問,焉能不使其懷恨在心?
元嘉倒也罷了,與李承志尚有姻親之義,若斡旋一二,未嘗不能冰釋前嫌。但其餘二位,怕是會與李承志誓不兩立……
果不其然,見二人閱罷,元英便迫不及待,有如一錘定音一般:
“李承志驕狂自大,蠻橫無智。若是他一日三報,事無鉅細,焉能使我等以為關中已然十萬火急,危如累卵,繼而使我等弄巧反拙,更使他以為明珠暗劍,以至生此不虞之隙?”
哈哈……常言嫁禍於人,反咬一口,不外如是!
崔光雙眼一瞪,悠悠問道:“以中山王之言,李承志不但無功,反倒有罪?”
元英猛的一噎。
平沃野、擒竇領、覆杜侖、敗強敵、定關中……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便是贊李承志一句擎天之功也不為過。
故而又豈能是他一言就可抹殺?
他硬是忍下一口惡氣,冷聲回道:“身為人臣,焉能如此信口雌黃,聽風是雨,以草茅危言之姿而直指太后與陛下?
此為死罪也,故而便是建不世奇功,也萬不可混為一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