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君,高司空真欲行大逆不道之事?”
“八九不離十!”
“那為何……郎君不予阻遏?”
“誰說我未阻遏,你當我留在關中的三萬中軍是擺設,還是以為我臨行前與李韶、刁整、薜和等的肺腑之言是在裝腔做勢?”
李亮稍一思索,恍然大悟。
一直以來,所有人都以為李承志遣散州兵、又將三萬中軍留在陳倉諸關、岐州大營,並高平等,是在向朝廷表明心跡:他李承志並無不臣之心。
但此時想來,竟在防備高肇?
南有刁整,中有李韶,再往北,還有奚康生,試問高肇便是想圖謀關中,又該從何處下手?
而即便軍權易主,高肇凌駕於李承志之上,但李韶等人本就與高肇不對付,再者又被李承志有意挑拔,此時自上到下,自都督到軍中最普通的兵卒,無不對高肇怒火中燒,同仇敵愾。
是以高肇想收服這三萬中軍為己所用,無疑於痴人說夢。
更有甚者:明明高平已定,且還有奚康生的數萬涇州兵,無論是善後還是以備不時之需都綽綽有餘。李承志卻多此一舉,令薜和率那本欲北上的一萬中軍,鎮守高平?
此時再看,竟是在防備夏州的高猛兵下關中。
只要關中不失,任他高肇兵再強,將再廣,也只是無根之飄萍,旦夕可滅……
念頭紛湧而至,只幾息,李亮卻又驚出了一身冷汗:“已知高氏枕兵待旦,畜勢待發,郎君何以敢孤軍北上,深入虎穴?”
“高肇原本是要借元姓三輔疑我之機逼我反戈,以圖謀我麾下十萬大軍。如今他未償所願,雖手握五萬中軍,卻處處受制,並非由他一言而決,他拿什麼發?
就如副帥元淵,身為宗室,又為司徒元嘉之子,安能坐視高肇起事?故而此計已然胎死腹中,是以高肇只能暫且做罷,另謀它計。相應而言,高猛即便已知我已識破高肇之謀劃,也不敢將我如何。
況且,此時正值朝廷對我疑三惑四,杯弓蛇影之際,就憑我一番無任何憑據的臆測之言,若猝然上奏,怕是人人都以為李承志在含血噴人,造謠生事。所以高猛何懼之有,也就更不可能將我殺之滅口,故而無虞也……”
李承志滿臉的風輕雲談,但心中卻是止不住的慶幸。
莫看他此時胸有成竹,侃侃而談,但說直白些,全是事後諸葛亮之言。
遣散州兵也罷,分置中兵也罷,都是李承聲苦肉計而已:看,你視我為仇寇,而我卻仍以國士待之。
而後,才是行瞞天過海、金蟬脫殼之計:沒有大軍隨行,李承志就可以不露痕跡的將數萬慌稱已死的罪民丁壯,悄無聲息的運至大磧,再運至西海。
誰知錯有錯招,陰差陽錯之下,竟讓高肇的謀劃胎死腹中……
“郎君,若高肇自以為是,一意孤行呢?”
“那就讓他行,我只作不知,裝聾做啞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