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最精彩的一幕來了:出征前夜,王猛以討教為由,攜重視拜訪慕容垂。慕容不疑有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並設酒宴款待王猛。
酒過三旬,都已半醉,道別之際,王猛解下隨身玉佩贈予慕容垂,以示交好之意。慕容垂受寵若驚,當即解下腰畔金刀做為回禮。
之後大軍出征,即將抵達前燕帝都洛陽之際,王猛許以高官厚祿,買通慕容垂的親信,授以金刀,令其誆騙慕容令,稱慕容垂已生悔意,欲棄暗投明,歸附慕容氏。
有父親視若珍寶之貼身金刀為證,又是父親之貼身心腹持刀而來,慕容令不知是計,予陣前反戈。
可惜只是一介參軍,無兵無僅,只帶數十親兵逃回了前燕。
慕容令受慕容垂之令反叛的訊息傳回長安,慕容垂心知中計,更知便是跳進黃河,他也洗不清了,故而連夜叛逃。
後被符堅所派追兵生擒,而即便如此,符堅竟都未殺他。而是溫言勸慰,稱便是父子,也罪不連株。事後還像以前那般待他……
而之後,果真如王猛所言:待王猛死後,再無人勸諫,慕容垂日漸權重,最終乘符堅兵敗淝水之後,率軍反叛,成為壓死前秦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符堅泉下有知,怕是腸子都能悔青吧?
昌義之與裴邃之所以駭然色變,便是深知此計之歹毒,堪稱無解。
李承志於信中所言之秘辛,就如王猛嚮慕容垂討要之金刀。而昌義之、裴邃、成景俊等三人予建康的家人,就如慕容垂之子慕容令。
只要李承志遣派心腹,以三人之秘辛為證,十之八九能取得三人之家眷信任。
也根本無需如鼓動慕容垂那般,令其家人反叛,只稱昌義之等人已知有人已將此秘辛秘告皇帝,就能使其如驚弓之鳥,連夜秘逃。
待其逃出建康,李承志之心腹或散播謠言,或遣人告發,就稱昌義之等人已然投魏。
到時一看連其家人都已潛逃出京,試問便是皇帝再如何信任昌義之,又該如何待之?
況且人言可謂,金呂爍金,而偌大的朝廷,也非全然是皇帝一人說了算的!
這是陽謀,李承志已然算定:便是和盤托出,昌義之也無可奈何……
裴邃又急又恨,恨不得喚人將李睿拉下去千刀萬剮。
他百般思量,以為便是易地而處,換他是昌義之,為今也只有儘快退兵一途,別無他法。
而且是有多快就要退多快,但凡錯過今夜,就絕對能讓他三人悔恨終生。
而如成景俊,直到此時才算是回過了些味。不時偷眼瞅瞅李睿,又瞅瞅昌義之面前的那幾頁信紙。
原來並非是朝廷揖拿他的公文?
他此時已然無瑕顧及魏帥是如何得知,心中就只一個念頭:如何逃過這一劫?
非苟活,而是仇人未死,大仇未報,他還不能死……
而昌義之卻是又驚又怒。
驚的是這等秘辛,李承志是如何得知的?
果真是天授之人,能掐會算?
怒的則是此計無解,堪稱毒之又毒……
他猛呼幾口氣,迫使自己冷靜下來,而後緩緩的閉上了眼睛,計算著其中得失。
而思來想去,除了退兵之外,竟再也尋不出哪怕半絲良策?
猶豫良久,昌義之睜開雙眼,陡然一嘆:“傳令,即刻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