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所以不論元麗、於忠、伏羅三人將李承志說的有如神魔,談指間檣櫓灰飛煙滅。但若不試一試,碰一碰,不瞭解李承志是否真如這般詭異且不可敵,就想讓昌義之退兵,無疑於兒戲。
昌義之當世名將,也絕不可能因它人幾句畏戰之言就避而不戰。
怎麼都要戰過一場再看,不然死都不甘心。
就是抓住了昌義之的這一點心理,元麗與伏羅已均生退意,卻依舊來勸昌義之儘早開戰。
但昌義之也不是傻子。
要戰可以,那就齊心協力。
但想讓他當出頭鳥,那大不了就是一拍兩散……
三人有些坐蠟。
於忠是手中無兵,元麗是拼命想儲存兵力,以便事後投奔南朝時留做倚仗。伏羅也不想再造折損,以免事後不好給伏連籌交待。
但若就此罷戰,他們比昌義之還要不甘心……
一時間進退維谷,三人你瞅瞅我,我看看你,竟不知如何做答。
眼見昌義之的臉色越發陰沉,伏羅陡然一嘆:“既然縣候要以騎兵試敵,那伏羅就勉為其難,助縣候一之力……”
聽到這句,於忠與元麗心裡狠狠的一鬆,就連昌義之的緊皺的眉頭都舒展了許多。
誰也不想好不容易建立的聯盟就此崩盤,昌義之更不想耗費無數糧草,十萬大軍爬山涉水辛苦月餘,最後無功而返。
“大人高義!”
元麗抱起拳,笑容滿面的恭維了一句。
“殿下謬讚!”
伏羅悵然嘆道,“某領軍二十載,也算是身經百戰,博覽兵書。但李承志之所為與諸般利器,實乃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即然技不如人,便是將這三萬兒郎盡數折損於此,也是非戰之罪。但若不發一矢,不打一仗,因畏敵而退兵,某如何對得起大汗之期望?”
三人瞬間明瞭:原來伏羅害怕回去不好向伏連籌交待。
昌義之瞬間就給伏羅下了定語:相對來說,伏羅尚算誠實,不似元麗只知在背後算計。
但也無妨,總有讓這個奸險小人知道教訓的時候。
“那昌某就先行謝過大人……崔雄!”
“末將在!”
“你之前從未與魏軍交戰,見識淺薄,故而此戰需以大人遣派之將軍唯命是從……
老夫也不強人所難,只要你見識過那雷器、火箭等便可退兵:魏軍是如何施發的,施發後又是如何傷人的,且一次施發幾何,置於魏軍何處等等,務必記載詳盡……”
令是照著崔雄下的,但伏羅很清楚,話就是講給他聽的。
伏羅出兵多少,昌義之不管,只求胡騎護著崔雄這營將那火器看個仔細。
這還不叫強人所難?
需要看這般清楚,定要離的極近才行,這崔雄哪裡還會有命在,護恃左右之左騎也必然損傷慘重。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不等那崔雄回應,伏羅便先抱拳道:“縣候放心,某心中有數。即刻合傳令下去,令慕容高親率三營精銳,護崔將軍西行……”
“好!”
昌義之口中回應,又回眸一望,定定的盯著於忠和元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