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志沒來由的生出一絲警惕:“何出此言?”
楊鈞往不遠處一指:“你父、李大,並諸多李氏家臣皆是興致怏然,擺明都是今日才知這石砲之利,唯獨就你百無聊賴,連看都懶的多看一眼。
故而某便猜知,此物對你而言可有可無。定然是還有比石炮更為厲害之物……”
“你想多了!”
李承志風輕雲淡的回了一句,心中卻在狐疑:自己的表情就那麼明顯麼?
楊鈞眼神確實犀利,只透過他的神態,就將他的心思猜了個七七八八。
七百年後的東西拿到這個時代,的確堪稱神器。但要是拿到一千多年以後呢?
當然只能當做古董發發感慨,李承志現在就是這樣的心情。
蒙元之後,為何回回炮就消聲匿跡,極少現於史書這中了?
因為不但有了完美的替代品,更是將其剋制的不留半絲餘地。
就是火炮。
他已然造出了配比精準、幾乎已將威力最大化的火藥,李承志再只需動動嘴,就能再邁一個臺階,造出前裝炮來。
其他的不好說,以南北朝時期的冶煉技術,鑄出青銅炮完全可以。再退一步,松木炮肯定是沒問題的。
而以李氏工匠如今的鍛甲水平,其實造出鐵箍炮更為容易:就像蔥,用鋼板由裡到外,一層裹一層的捲起來。然後封死後膛,就是一根炮管。
再花點心思指點一下李氏工匠,造出鐵炮指日可待。
但李承志不敢。
人心最是經不起試探,如今才只是造出了火藥,就已經讓李松等人的野心膨脹到了天際之外,敢陽奉陽違、先斬後奏向他逼宮。
若再授之於柄,等於是鼓動著李松等人造他這個郎君的反……
即便要造火炮,也要等舉事之後,李承志坐鎮之下才能著手準備。
到那時,像汧源這樣的夯土城牆,又能經得住幾炮?
見他即否認的這麼沒底氣。再看他一副神思悠往的模樣,擺明是在回憶什麼。
楊鈞剛要追問,被李韶一眼給瞪了回去。楊鈞面色一僵,訕訕笑道:“某隻是好奇而已!”
其實自今日見識了那天雷之威,他二人心知肚明:與昨日相比,那雷炸響時聲勢雖不如昨日那般大,但殺傷力更甚。而且極其明顯,並非如李承志所言,是用麥粉所至。
故而他絕不止是藏了一點私,十之八九,就如當初糊弄先帝一般,拿麥粉堵他二人的嘴而已。
但李韶一點追根究底的念頭都沒有,反而無比慶幸:就該如此。
究其原因,還是元恪過於急燥,迫使歸附不久的隴西李氏再度有了離心之兆。
弘農楊氏也沒好到哪裡去:與馮太后,孝文帝之時“一門九刺史,兄弟三侍中”相比,如今的楊氏堪稱落破至極。
要說這二位對元魏朝廷有多少歸附感,也就一般。更多的是出自自保的心理。而這也是門閥、世家、皇權並重時期士族的普遍心理。
所以相對朝廷而言,他們對同為關中士族的李承志更為親近。潛意識便是有了好東西,李承志就該自個留著。
能將配重式投石機獻給朝廷,已然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