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感染了呢……
李承志拱手一揖:“臣恭請聖安……”
“你……你個逆臣……莫不是忘了還兼著武騎侍郎之職?朕不召你,你竟也不知來宮中侍駕?”
三日前才來過好不好?
見皇帝上下牙直打架,李承志懶的與他狡辯,敷衍道:“是臣的錯……”
皇帝又問道:“那條呈中所奏的‘鐵爐’呢,莫非忘了?”
原來是為了這個?
李松今年能不能過個肥年,就全靠這個了,李承志怎可能忘。
委實是這場雪下的太突然,前兩日都還豔陽高照,街上隨處可見露臂的小娘子,大雪卻說來就來?
算算時日,離立冬還足有十來日……
“臣怎可能忘?鐵爐已然鍛好,就等著陛下諭詔!”
“還不趕快差人取來?”
皇帝裹緊了棉被,“但凡解了這苦寒之憂,朕算你大功一件……”
還真不是元恪信口開河:能挺過這一冬,他就就能多活一年,頂得上救駕之功了。
“陛下稍待,臣定於今日就能操置好……”
回了一句,李承志又邀著劉騰,“還要請寺卿相助!”
出了大殿,劉騰就開始埋怨他:“他人絞緊腦汁的想侍於陛下左右而不得。你倒好,負著侍郎的差,竟三五日都見不到人影?軍務再忙,還能重的過陛下安康?”
天天圍著皇帝轉,我哪來的時間賺錢?
李承志也不爭辯,嘿嘿笑道:“寺卿提點的是……”
差了幾個力士、羽林去李承志府上去取鐵爐,劉騰又將李承志帶到了式乾西殿。
這是皇帝常日辦公之所,也是元恪的寢宮。
李承志的條呈才上了三五日,劉騰將已將西殿拆了個七零八落。地上堆滿了石柱、石板,以及麥草、粘土等物。
這都是按李承志的要求置備的,其實很簡單:李承志準備給皇帝盤個火炕。
這東西好像到唐中後期,才始見於東北。李承志也想不通,既然自漢朝就有了地龍(地炕),怎就不知將炕建高些,直接建到地面上?
皇宮裡自然也有地龍,但宮殿太大。這個時代還沒有將整座殿底挖空,造成地炕的技術。地洞挖的小而短,連殿寬的五分之一都不到,不然就會塌陷。
再加殿基極厚,等燒熱地板,熱氣也就散的差不多了,效果幾同於無。
李承志的方法很簡單,在西殿中隔兩座向陽的暖閣出來。其中一間盤坑。
或是爐坑:盤一座泥爐或石爐,連同火炕,將煙囪置於坑尾。爐中燒煤,等煙氣薰過炕洞,炕熱了,暖閣中自然也就熱了。或直接盤成炕洞裡塞柴草的火炕。
另一暖閣中則架鐵爐。
這是冰賣不動之後,李承志琢磨出來的。不過技術不過關,造不出薄鐵皮,煙筒只能用鐵板硬卷,所以不但很重,造價也不低。李承志索性加了近兩倍的價,專收富人的智商稅。
庶族、寒民雖買不起,但有火炕可用,所以煤是絕對不愁賣的。故而不等立秋,李承志就暗中將京城的煤收了個七七八八。又將洛陽周邊的煤山盡皆租了下來。
至於柴草……那玩意是戰略物資,除元雍、元懌、元悅幾個有數的親王,其餘皆是官售。且一入冬,價格高的飛起,論斤賣的價格是煤的兩倍,而且還不耐燒……
若直穿過宮後的華林園,皇宮離李承志的府宅才只三里,故而力士來的極快。不到半個時辰,就趕著三輛馬車到了式乾殿外。
看著那一堆七零八落的物事,元恪狐疑道:“這物事看著也不大,真能御冬?”
李承志牙一呲:這第一筆智商稅,就先從皇帝這裡收起……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