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君請!”老鐵匠領著李承志到了高爐之後。
不大的一堆石頭,有黑有黃,還有的反著光。
只是隨意瞅了一眼,看到夾雜在其中,或白或紫,或綠或黃的一堆碎石渣時,李承志猛的一愣,竟“哎喲”一下叫出了聲。
什麼石英,這特麼是螢石。
李承志都想給自己兩耳光。
虧自己還是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高材生?
還哪裡有臉說,這是前世的老家,踏遍了每一寸土地的地方?
知道老家有金、有銅、有鐵、有煤,還有粘土,怎麼把老家還有螢石礦這一點給忘了?
也可能是因為關中沒這東西,再加用處好似不怎麼廣,自己一時沒想到。
其實用處還是有好幾樣的。
鍊鋼時能當催化劑和助熔劑使,助熔的燃點比石英要低,同時還能除硫除磷。
這個作用其實可有可無,雖說各地都有,儲量還極大,但大都埋在地表以下。
相比較起來,只要有沙子的地方就有的石英砂,豈不是更容易得到?
李承志覺的稀奇的是,這玩意可是能用來蝕刻玻璃的……
想像一下,發給士卒的那些五顏六色的玻璃珠子上面,要是再能多出一副龍、鳳等神獸,或是山川河流的圖紋,這個年代的人會是什麼反應?
絕對能被搶瘋……
更關鍵的是,帶綠的熒石,夜裡可是會發光的,在太陽底下曬個十幾分鍾,足足就能亮一晚上。
除了吸收光源後會發亮之外,這東西發熱後也會發亮。
李承志記的小時候,撿這麼兩塊東西藏在被窩裡一陣亂磨,隨著一股焦臭味和一陣石渣子亂飛,被子裡就會被照亮的情景……
然後,一晚上都會被扎的死去活來,睡不安生。
而且十之八九,第二天還得挨老孃的一頓好打……
所以,古代所謂的夜明珠,其實就是這玩意。
包括孫殿英從慈禧嘴裡挖出來,新世紀後被拍了八個億的那一顆,主要成份和李承志手裡的這些綠色石渣絕對一模一樣,都是氟化鈣。
而後世被從熒石礦中挖出來的,一噸也才幾千塊……
但誰讓那一顆是文物呢?
這東西在古代之所以那麼貴,其實和銅在唐以前也很貴是同樣的道理:被開採出來的極少。
而且熒石的強度也不高,只要風沙稍大一些,用不了多長時間,裸露在地面上的熒石就會少一小半。
不見的那一小半,已然被風沙吹碎,變成李承志手裡的這種石渣了。
拿塊普通的玻璃用來拍這東西的話,螢石全碎了,玻璃還好好的。
所以能被這個時代的人發現,並且很大塊、足以用來打磨成珠的非常少。
就算能發現一兩塊,以古代的技術,開採時如何保證其完整性是第一關,長途運輸是第二關,如何打磨是第三關。
最關鍵的是第四關:這玩意這麼軟,把玩的次數越多,鏡面越粗糙,時日一長,別說夜裡,照在太陽底下都不怎麼反光。
幾相一疊加,存世的一少,自然就貴了……
不過事在人為,李承志覺的還是可以試一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