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他沒料到,就連李承志也沒料到。
按他的計劃,趁敵兵自大,先打他一個措手不及,讓李氏騎兵以一到兩輪投射和衝殺,徹底鎮住亂軍的騎兵,讓亂兵不敢衝擊車陣,以保證車兵從容佈陣,儘可能縮短中軍攻擊的戰線寬度。
然後中軍壓進,兩翼騎兵輔助吊射,將亂兵儘可能的趕到城牆下。
只要守城的兵將不是豬,至少知道往下射箭吧?
但誰也沒料到,只是騎兵的兩輪衝殺,賊兵就徹底潰了?
而且東線潰的更早,只用了一輪……
主因便是那兩千準備被押往涇州的亂民。
有男有女,都是青壯,全被捆著雙手,一長串一長串的連在拉糧拉財貨的馬車後,或是騎兵後面。
四周則有槍兵看押。
李時衝過來時,東線的這一百騎兵還在手忙腳亂的往下解連著亂民的繩釦。
畢竟拖著這麼長一串的人,別說打仗,逃都逃不利索。
結果繩釦剛剛解開,標槍就來了。
這玩意可不認你是兵還是民:槍兵好一些,至少沒被捆住手,知道往車後躲,騎兵和亂民可就糟了殃。
特別是亂民,還被串在一起,只能胡亂的躲。
人在恐懼下的爆發力有多大?
還是幾十個被串連在一起的人?
別說騎兵,那三十多車輛馬車,至少有二十輛當場就被亂民拉翻在地,剛剛躲到車後車下的槍兵被壓死壓傷了至少一半……
看槍兵大亂,對己方騎兵沒有了危脅,敵騎更是自顧不瑕,大多連槍都還沒摘下來,李時瞬間就抓住了戰機,臨時改變戰術,竟然不閃不避的殺了上去。
都沒堅持過一分鐘,這一百雜騎便死的死,逃的逃……
看到這裡時,李承志差點拍手叫好。
在這個通訊基本靠吼的年代,一個部將的臨機應變能力,往往能決定一場區域性戰爭或小規模戰役的勝利走向。
雖然即便沒有李時的這臨機一變,這場仗也能打勝,但不妨礙李承志對他的讚歎和欣賞。
就是這中間的度不好把握。
誇的狠了,說不定李時就會變“李柏”……
一群剛組建不久的亂兵能有多少戰力?
僥倖沒被馬車壓住的槍兵早跟著亂民潰散了。
所以東線不但比西線潰的早,而且慘多了。
也是因為看到了東線潰散的亂民和槍兵,所以西線的槍兵反而比騎兵潰的更早……
看著有如無頭蒼蠅一般亂竄的亂民和亂兵,李承志彷彿回到了伏擊印光的那天夜裡。
唯一差的就是一把火。
其實火已經放了。
李承志怕戰線過長,槍陣壓不住,會有亂兵竄進農莊裡據莊頑抗,所以就先讓騎兵把農莊燒了。
等中軍壓上,放火的騎兵騰出手來,再照著亂賊的馬車來一輪火箭。
哪知中軍都還沒動,賊兵就潰了……
既然敵人都潰了,自然就用不到城上的守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