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李承志沒見過,但根據李松講的內容,他大致能復原出來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其實就是透過水力推動木製的大型轉輪,再透過曲柄連桿送力,給大型鍊鐵爐送風的大型排攮,大魏的冶鐵場和兵工廠現階段都用的是這個東西。
李承志好奇的是曲柄連桿傳動。
這個年代竟然就有了?
更稀奇的還在後面。
李松還說,有的水排用的是皮帶傳動,說也是從漢朝時傳下來的……
皮帶???
還有更驚奇的。
李家立在涇河邊上用來舀米的水碓是雙頭碓,只是因為涇河水小,再大就帶不動了。
據說黃河邊上,最多有八頭碓。
這玩意形容簡單一點就是:河水帶動木輪,再透過曲柄連桿傳力,帶動安裝木柄的幾個石碓此起彼伏的砸米……
李承志剛見到的時候都驚呆了。
這東西難道不是冷鍛機的原型?
再進一步,把小豬佩奇風車做成水力制動的,再和這東西連在一起,再配合小高爐、坩堝鍊鋼法,有多少鋼甲造不出來?
也是在那個時候李承志才知道,老祖宗智慧如斯,好多東西,其實就隔著一層窗戶紙……
就比如炒鋼法和灌鋼法:煉不出鋼,沒關係,我直接一炒到底,煉成熟鐵就行了。
然後以熟鐵做胚,外沿澆生鐵汁……這樣煉出來的,裡面是熟鐵,外面需要磨刃的地方,就成了生鐵,或是鋼。
如此一來,韌度有了,硬度也有了……這便是南北朝時期有名的宿鐵刀。
別說南北朝了,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六七十年代,國內好多地方都還用的是這種方法在鍊鋼……
所以,比起南北朝現階段正流行的裸奔、嗑藥、交換、群嗨、借種等等,這些東西才真正巔覆了李承志的認知。
以後誰再敢說古人智商不高,李承志保準穿回去打死他……
……
李承志過去的時候,幾個木匠已經開始動手了。
其實這種風車,比吹糧食的那一種還要簡單。
因為只管踩著輪子送風,不需要再考慮風車裡倒不倒粟米進去。
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密封性、儘量不漏風,以及用什麼東西將風送進溫度高達上千度的高爐裡。
其實解決起來很簡單:前者用牛皮蒙縫,後者用陶管接進高爐。
看了看基本沒什麼錯漏,李承志又去了鐵匠那裡看了看。
一夥鐵匠正在用挖出來的土穩固石臺,然後會在石臺上放砧鐵,到時候的甲片就會在這上面錘鍛。
李承志有很大的把握,他用坩堝煉出來的九成九以上是鋼,至於哪種程度的碳鋼,他就沒什麼把握了。
所以鐵匠的工序很簡單:把鋼板儘可能的錘薄就行。
他的要求是,甲片儘量不要超過兩毫米。
再厚就有些重了,而且也沒必要。
兩毫米的鋼板,好多手槍子彈都能防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