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志深深做了一揖,以示感謝,臨走時又提出要到各大殿去看一看,郭守正便將知客道士派給了他。
站在旁邊的李松眼睛一亮……
七大殿每一座都是兩層,端的是磅礴雄偉,氣勢宏恢,看的李承志感嘆不已。
要知道,這可是在“會當凌絕頂”的險峰上,即便再過一千五百年,三臺峰也成了五臺峰,每一峰都修有環山公路,崆峒山上都無此等景像……
據說當年崆峒山香火極盛,十里外就能聞到香燭味。但太武帝來了之後,一聲令下,原本坐威坐福的和尚尼姑便全都淪為賤籍。
這些人又被官府逼著親手拆了山上的幾十座僧廟尼庵,歷時近五年,才修起來了一座太平觀。
要說新天師道和佛教有血海深仇,也不為過!
但寇謙之深知韜光養晦之道,改革後的新天師道一不兼併土地,二不壓榨百姓,三不妖言惑眾,四不聚眾做亂,收的信徒盡是貴族門閥子弟,而且只要是在籍的道士,朝廷就供以衣食祿米,更沒有盤剝信徒之說,想抓錯處都抓不到。
所以人家的日子一直過的很滋潤……
感嘆了一陣,李承志又在知客道士的陪同下,進了第一座至尊殿。
進去之後,李承志就有些傻眼了。
他對供臺上的這位“無極至尊”根本沒什麼印象。
想了好一陣他才恍然大悟:為了與舊天師道相區別,寇謙之寇天師造出來了不少新神。
這七座大殿內的七大真尊,他就只認識一個太上老君……
但既來之則安之,即便不磕頭,香還是要上一支的。
李承志拿過三支香,就著油燈引燃,朝著神像微微一揖,就插到了香爐裡。
這麼隨便的嗎?
知客道士驚疑的問道:“郎君不信神?”
李松也睜著一雙牛眼,一眨不眨的盯著他。
李承志暗歎了一口氣。
你這拜神的儀式要是簡化一些,我說不定就信了。
這個時代拜神的儀式程式為:三支香,八拜禮,九叩頭,九搏頰……
前三項暫且不說,就說那最後一項九搏頰:就是自己要扇自己九個耳光,以示向神仙認罪,而且打不響都不行。
不說後廈內的那些小神,光是這七大殿,就是七九六十三個嘴巴子,等拜完,臉打的不腫成豬頭也差不多了。
李承志委實沒有自殘的興趣……
他稍一沉吟:“子不語怪力亂神!”
知客道士看他就像是在看白痴一樣:說的好像誰不是讀書人似的?
道爺我也是士族出身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