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不久,重新調整後的小恐龍們也成功誕下了後代,兩種實驗體的陸續成功讓羅文信心大增。
在菌毯營養物質的供養下,新生幼崽飛快長大。這些幼崽的腦容量經過遺傳,有了略微擴大。然後它們再繼續跟擴容後的實驗體結合。
就這麼經過一代代持續不斷的繁殖,新生的尾脂鼠和小恐龍的腦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聰明。經過訓練後,已經能明白羅文的一些指示。
這期間,羅文又發現了蟲群網路的一種附加功能。它的本質應該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覺醒,只是經過了特殊能量的獻祭,發生了某些變異。但是,屬於精神力量的一些通用能力,它還是具備的。
比如,他可以強行連結一些精神力低於他的個體,來用意念傳達一些資訊。
一處實驗場地,羅文面前蹲著兩隻尾脂鼠,其中一隻是自然繁育而來,另一隻是蟲後出品。在蟲後出品的尾脂鼠演示下,自然繁育的尾脂鼠很快學會了多種指令。比如,蹲下,握手,吃飯。
可這些東西,在藍星,寵物犬之類的動物,隨便訓練幾下似乎也很容易學會,並不是什麼高難度的東西。有些寵物犬還要更加聰明,還會數數什麼的,但也沒見它們能研究出什麼東西。
羅文開始認真回憶人類進化史,腦子擴容以後,接下來是學會使用工具?
於是,之後的一段時間,在試驗區裡,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尾脂鼠和小恐龍,拿著小木棍到處敲敲打打。
在這方面,尾脂鼠有著天然優勢,它們的前肢更接近人手,雖然只有四根手指,但是非常靈活。稍微訓練,就能學會使用很多工具。
而小恐龍的前肢只有三根爪子,而且關節較硬,雖然也能使用一些工具,但在一些細微操作上,遠遠不如尾脂鼠。
不過,本著多一種選擇,就多一種可能。羅文也沒有放棄它們,想想如果真能培育出一種小龍人,那也是挺帶感的。
在訓練這些試驗品的同時,腦容量的持續擴容工作也沒有停下。
而且,羅文發現,也許是這些培育出來的試驗體,它們的直系長輩中,總有那麼一半是蟲群造物。
這讓它們就算是透過自然繁育而出,也沾染了一些蟲群因子,雖然沒有節點身份,但也天然對羅文存在極大好感。
這讓之後的教學工作越來越容易。甚至,羅文還會安排一處狩獵場,讓它們手持簡易武器衝進去狩獵。
這方面,尾脂鼠的表現更好,可能是因為它們原本就缺少攻擊性的身體武器,所以對於工具,利用得更好。而小恐龍,雖然經過了這麼多代的繁育,但屬於獵食者的本能依然存在。狩獵時,特別是面對比它們弱小的動物時,它們更喜歡直接使用尖牙和利爪來攻擊。
可接下來羅文又碰到了難題。因為他想要教授實驗體們語言和文字,文明的誕生需要傳承,它們的經驗和文化需要載體。
可是羅文沒有任何教授異類這些東西的經驗。
其實文字還好說,它的相容性很強,它代表的含義可以用多種語言來解釋。但是語言就麻煩了許多,兩種種族的身體構造各不相同,它們的發音區別很大。並且羅文也記不得人類喉骨的構造,也不能給它們改造出一副好嗓子出來。
總不能讓羅文根據它們的發音特點,編出兩種全新的語種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