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紋飾都在盤子內壁,而在外壁也是有一些簡單的紋飾存在,在其底足上,並沒有印年號底款,印得只是一個堂號,碧雲堂制。
陳逸仔細觀看了一下,紋飾雖然優美。但胎釉有些缺陷,再加上底款,應該是民窯作品無疑了,從各個特徵來看。應該是康熙年間的東西。康熙年間一些著名的堂號,他也是從高存志的講解以及書中知道。並深深記了下來,其中便有碧雲堂此號。
在內心估算了一下,陳逸不禁有這盤子上用上了一次鑑定術,而後跟自己的判斷一一對照。他不由笑了笑,這清代常見的一些瓷器,鑑定起來,已然是毫無任何困難了。
“方大哥,記錄一下,清康熙青花人物風景紋盤,是康熙年間的真品。只不過胎釉有些缺陷,底款為碧雲堂制,是民窯所作,價值在二十萬以上。”陳逸看了看盤子。沉吟了一會,然後朝著方文博說道。
方文博有些驚訝的點了點頭,從拿起盤子到跟他說出這些話,陳逸用的時間根本不超過五分鐘,這般快的速度,鑑定的結果,真的準確嗎。
“陳小友,從哪些地方看出它是康熙真品呢,而且我記得瓷器上不都是印有什麼康熙年或者乾隆年制嗎,能不能簡單給我說一下。”方文博心有疑惑,卻是不便提出來,但是黃鶴軒卻是沒有絲毫的猶豫,直接向陳逸說出了心中的疑惑。
陳逸看著一臉迷茫的黃鶴軒,不由一笑,“黃大哥,康熙瓷器以青花鮮豔,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久負盛名,清代瓷器,以康熙和乾隆年間最為鼎盛。”
“這個盤子,胎釉呈青白色,而且看起來有一種明亮之感,這正是康熙晚期胎釉的特徵,而青花鮮藍青翠,也是康熙後期青料的特點,從盤子的風景人物紋飾就可以從中感受到一種優美之意。”
“而底款,碧雲堂制,這是康熙年間一個民窯的堂號,康熙瓷器,官窯早期無款,而民窯青花瓷多數不書年號,只寫堂名款,而且這件瓷器整體來看雖然優美,但其胎釉,青花有著一些缺陷,這在官窯中,根本是不可能出現的,所以從特徵上來說,應是康熙民窯無疑,雖有缺陷,也是民窯中的精品之作,價值二十萬以上,也是應該。”
陳逸笑了笑,拿起盤子,指著上面的一些特徵和缺陷,向著黃鶴軒簡單的說了一下,關於清代各朝瓷器的理論知識,他可是非常精通,而且在資訊中的三維影象上,他也早已將這些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到了一起,只要有著清代康熙特徵,他幾乎一眼便能看出來。
“哦,原來如此,多謝陳小友解惑。”黃鶴軒看了看與陳逸所說十分對應的瓷器特徵,不禁點了點頭。
“好了,黃大哥,幫忙將這盒子先放到一旁,等到下一件二十萬以的瓷器出現,再放在一起。”陳逸微笑著說道,不知道,這一百多件古玩,能有多少達到五十萬以上的,又能給他帶來多少鑑定點。
接下來的瓷器鑑定,除了有幾件超過五百年的之外,其他的都是非常順利,在一百三十五件古玩中,瓷器有四十件,而書畫則是最多,有著六十件,其餘三十五件古玩,則是玉器木雕之類的。
鑑定完了四十件瓷器,幾件超過五百年的瓷器,經過陳逸仔細的觀察,有一件是明代宣德期間的瓷器,剩餘的除了一件他無法確定真偽之外,其餘的都是清代仿製的。
他現在的初級鑑定術,也只能鑑定距今五百年的物品,從現代到明代弘治之間,至於弘治以前的,那就不是他鑑定術範圍內的了,這也是當初在鄭老別墅中賞寶時,有一件成化鬥彩,他覺得不能鑑定的的原因。
成化距今已經超過五百年,他的初級鑑定術,根本無法鑑定,只不過慶幸的是那件鬥彩瓷器,是清代仿萬曆年間的鬥彩,而不是仿得成化,這才使得鑑定術得以成功,讓他發現了那件瓷器的秘密。
高存志所給他們主要講解的就是明清瓷器,當然明代之前的瓷器,也是講了一些,不過,並不是很多,這使得他哪怕沒有鑑定術的幫助,也可以鑑定出明成化瓷器的原因。
除了這件成化瓷器之外,剩餘的那一件無法鑑定真偽的,其他的便都是清代仿的了,而四十件瓷器,超過五十萬的,達到了八件之多,而他所鑑定的那件明代成化瓷器,其價值更是超過了百萬。
“有這麼多價值超過五十萬的,師傅早就囑咐過所有邀請而來的人,讓他們不要送太高價值的東西,儘儘心意便是,沒想到有這麼多人不顧師傅的囑咐。”看著這四十件瓷器中有八件超過了五十萬,方文博皺了皺眉,帶著些許氣憤說道,這些東西不能表達心意,反而會影響他們師傅的聲譽。
陳逸不由一笑,“方大哥,有些人完全是一片心意,有些人恐怕就是別有目的,不能一概而論,好了,瓷器鑑定完了,我們鑑定書畫。”
書畫共有六十件,鑑定起來,有一多半幾乎都沒有費太多的工夫,因為這一多半的書畫,都是袁老的一些好友自己所書寫繪畫出來的,大部分都是與壽有關,更有一些直接在題識上表明瞭對袁老的祝福。
這些由他們自己所作的書畫作品,則是讓陳逸領略到了什麼是百花齊放,這些書畫作品,風格各自不同,更有一些書畫上的技法,他都未曾得知。
透過鑑定術的鑑定,這些書畫作者,大部分都是稍有名氣,而沒有出現什麼資料不足的提示,這些書畫中一大部分的價值,都在五十萬以上。
雖然有些畫功很是厲害,幾乎超過了黃鶴軒,但是收藏品,都是炒作起來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作者去世後,才開始炒作,當然,其中也有一部分名氣很大的作者,其書畫價值超過了五十萬,其中相信有炒作,也有本身功底在內。
這些在近期所作,只為袁老祝壽的畫作,共有四十幅之多,在六十幅書畫作品中,佔據了一多半,而另外的二十幅,則是以民國居多,清代次之。
在鑑定這些書畫時,黃鶴軒則是一飽了眼福,不再像鑑定瓷器那樣的迷茫,在鑑定之中,還和陳逸一塊交流了畫作中的一些技法。
這各自風格不同的畫作,讓黃鶴軒收穫很多,也是見識到了各種不同的畫法,其創新程度,讓他歎為觀止,同樣,陳逸也是在與黃鶴軒的交流中,得到了許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