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讓你射出第二次的!”孫策眼光爍爍,他是武將他知道剛才那隻鋼箭的威力,那已經超越了人的極限了,孫策也突破了煉神巔峰,他自然知道剛才那隻箭的可怕,井闌雖然很靠近城牆但是也有百步,而且井闌上的承重部位都是用巨木製造而成,它比所有的重甲防禦力都強,厚達數尺,城牆上黃忠的那隻鋼箭不但射到了井闌之上,直接洞穿了數尺厚的巨木,而且還直接震裂了巨木,靠近鋼箭的地方甚至直接變成粉末了。鋼箭直接沒入了地底下。
這種箭法如果射在人身上!孫策不寒而慄,不過也就到底為止了,孫策不可能再讓黃忠射出第二箭的,他也知道黃忠射出這樣的箭支不可能一氣呵成,他需要運量,果然城牆上的黃忠在大口的喘著粗氣。
射這樣的井闌比之和呂布對決還要累,和呂布對決需要的是精神高度集中,而射穿這樣的井闌,需要的就是龐大的力道,力度小了,根本就傷害不到井闌這種龐然大物。
所以在拉起鋼箭的時候,黃忠整個臂膀之上的青筋都暴露了出來,他現在大口的喘著粗氣因為消耗太大了,他的雙臂一陣的發酸。
“子敬這裡就交給你了!”孫策拍了拍魯肅的肩膀,那手上的溫度讓魯肅心不由一動。
“主公!”魯肅看著孫策。
“我去了!”孫策的眼睛再一次的狂熱了起來,這次他不是瘋狂了,而是一種興奮的神色。之前那種癲狂完全被邪念迷亂了心神啊,所以他才會那樣。暴怒,剛愎自用。
但是現在的他清醒了那個江東小霸王又回來了。
“架!”孫策猛地一拍戰馬朝著皖城的方向衝了過去。
“董襲將軍速速跟著主公!”魯肅不知道為什麼他又再一次的擔心起了孫策來,之前喊主公魯肅根本沒有任何感情,只是在例行公事,他是孫策的手下。他在孫策手下做官,就是這麼一個關係,而現在魯肅卻對孫策心中產生的一種悸動。
孫策是易怒,而且容易衝動,那是因為他體內的那種武將的基因在作怪,他父親孫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討伐董卓,在大家都不再以拯救漢室為己任的時候。在大家都準備撤軍的時候,只有孫堅一人帶著部曲朝著董卓衝了過去。
也只有孫堅一人讓董卓寢食難安,甚至董卓遷都長安也和孫堅不無關係,董卓甚至想要把女兒嫁給孫堅的兒子孫權來緩和關係,可惜孫堅不吃這一套,如果孫堅真的和董卓聯合起來,這天下諸侯有幾個是對手。
孫堅死的時候,荊州劉表曾經開心的三日沒閤眼。為什麼!因為這頭猛虎在遲早會吃掉它劉表,連骨頭都不剩下。
繼承了父親的勇猛,再加上孫策得到了楚霸王項羽的傳承。所以一直以來孫策給人的感覺就是勇猛有餘但是為人易衝動,如果單單如此,郭嘉也不會把孫策當做是曹操第一個大敵來看待了,真正讓郭嘉恐懼的是,孫策他知錯能改!
孫策不是袁紹,袁紹雖然四世三公有著其他人天生所有沒有的資質。但是他容不下手下。
田豐沮授這兩個都是一流的謀士,甚至因為年紀的緣故他們看得比之郭嘉荀氏叔侄都要看得更遠,但是可惜這兩人都太剛正了,每每袁紹提出計策,他們就站出來給袁紹撥亂反正,取其精華祛除糟粕,袁紹也知道這是對的,但是袁紹就是放不下面子承認自己錯了,他就是好面子,而這兩人又不懂這些人情世故,或者說是不屑於去懂這些,所以一直在人前和袁紹據理力爭。
讓袁紹下不了臺面,這樣一次兩次還好,三次四次之後,袁紹對兩人就開始嫉恨了。
田豐冀州鉅鹿人,博覽多識,權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滿宦官專權,棄官歸家。袁紹起兵討伐董卓,應其邀請,出任別駕,以圖匡救王室之志。
後袁紹用田豐謀略,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虎據四州。田豐曾勸袁紹早日圖許,奉迎天子,佔據政治上的主動,袁紹不能從。
建安四年,曹袁爭霸,田豐亦提出穩打穩紮的持久戰略,袁紹執意南征而不納,但在曹操東擊劉備時,卻以兒子生病為由,拒絕田豐的奇襲許都之計,錯失良機。官渡之戰,田豐再議據險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敵策略,乃至強諫,被袁紹以為沮眾,械繫牢獄。建安五年,袁紹官渡戰敗,因羞見田豐而將其殺害。
袁紹手下謀士。沮授,是三國時期廣平人,從小有遠大志向,喜歡謀略。先是冀州別駕,當茂才,當了兩次縣令,韓馥入主冀州時當韓馥的別駕,被韓馥推薦為騎都尉。袁紹佔領冀州,就投奔了袁紹。
官渡之戰一開始,沮授就提出了正確的戰勝曹軍的辦法,這就是打消耗戰,因為袁紹軍隊的糧草要比曹操軍隊多得多,只要一堅守下來,曹軍將不戰自亂。袁紹就可不費吹灰之力而戰勝曹操。
從整個三國時期來看,沮授的這一戰法是與後來司馬懿戰勝諸葛亮的方法不謀而合的。但當時的袁紹正在躊躇滿志之時,他如何能聽得近沮授的這一番話?最終沮授被無情的關進了大牢。
最終袁紹兵敗,沮授被曹操抓獲。曹操很欣賞沮授的才能,對沮授以禮相待,但沮授誓死不降。
有著河北四洲之地的袁紹最後只能敗在曹操的手中,甚至郭嘉都沒有把袁紹當做過曹操爭霸路上的障礙,在郭嘉看來袁紹不過是墳中一枯骨罷了。
孫策也不是公孫瓚,公孫瓚輸不起在和袁紹爭奪幽州失敗之後,就一整不起了。最後竟然自己把自己圍困在了易京,妄圖用易京的高大防禦力來來抵擋住袁紹。
可是這個世界上有攻不破的盾嘛?沒有!最後公孫瓚只能自己把自己燒死在了易京。
孫策也不是劉表不是陶謙。孔融,張魯,劉璋這些人都是守土之犬,手下有富足之地,有健壯之兵但是卻沒有雄心大志了。要麼像陶謙年紀實在大了,沒有精力去爭霸天下了,而且他的兩個兒子還都是“廢物“(廢物不是人家不行啊!是陶謙的兒子不是成為諸侯的料,就像南唐後主李煜一樣,人家雖然不是當皇帝的料子但是卻是一個大詞人大才子!),所以陶謙就放下了爭霸天下只求得他們陶家能有一席之地保證家族不滅。
張魯孔融是仁義有佳但是那都是勸道人向上的,可以說他們是一個好的精神導師卻不是一個好的諸侯,只適合教書育人不適合爭霸天下。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小時候甚至有孔融讓梨而名譽天下,張魯更是自己創立了一個五斗米教,都是催人向上的與人和善的,太平盛世可能是桃李滿天下可能萬家讚賞,但是這是亂世,亂世講究的就是誰的拳頭大誰就是老大。
劉表劉璋乾脆就沒有了爭霸天下的心,荊州表面上劉表為主,但是實際上軍權財政卻不是劉表一人說了算。還在蔡家蒯家和黃家的手中,劉璋也是一般。
而孫策卻是正當年輕可以說這天下的諸侯最年輕的就是他孫策了,就算是熬也能把這一批老人給熬死。孫策也有雄心壯志,沒有雄心壯志怎麼可能拿下這江東,怎麼可能把手中父親用命換來的傳世玉璽給了袁術來交換兵馬呢。
和劉備劉大耳相比,孫策可能沒有劉備的那種忍心也沒有劉大耳的哭功,但是孫策需要嘛!在劉備還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他孫策就打下了江東。佔據了東吳,如果在戰國春秋,他孫策就是一國之主,而劉備只不過一個山野村夫罷了。
孫策的可怕就在於他既年輕,又有雄心壯志,而且為人勇武,有著萬夫不當之勇,手下更是英才輩出,周瑜呂蒙蔣欽周泰等人哪一個不是人中龍鳳,軍中猛將,為人還知錯就改,這完全就是明主的標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