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臥虎,藏龍》,1.28億美元,第二名是義大利的《美麗人生》,第三名是《英,雄》,之後是《霍,元甲》。
前十名裡有四部中國電影,都是武俠或功夫型別。
“價值取向不行,***來也白搭。”
對於海外來說,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內容、二戰題材的“主旋律”影片,似乎永遠賣座叫好,好萊塢勝在講述人類的故事。
《一九,四二》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一場放映,只有一位觀眾,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主席羅賽克,他是為電影節選片而來,在現場待了20分鐘後就出來了,他說,“我出來以後就沒觀眾了,我是惟一的觀眾。”
南方週末:你說過:“我們確實有好故事,但是沒有把好故事講得具有全球吸引力。”
這怎麼理解?
其實,“典型例子就是《功夫熊貓》、《花木蘭》。”
《功夫熊貓》嚴格說起來打的就是文化牌,它用好萊塢故事的瓶子裝了中國故事的酒。
麵條、餃子、武功秘笈,包括四合院,全是中國文化的內容。
為什麼中國元素在好萊塢影片裡不但沒有文化折扣,反而成了文化賣點?
我們必須要反思人家的故事手法、故事策略和話語方式,最最重要的就是用了普適價值來包裝。
我們傳統文化裡的“花木蘭”是忠和孝。
忠,不是愛國,是忠君,就是謳歌獨裁,謳歌皇權,這是反普適價值的;孝,是夫權、父權社會里的一種美德,跟現代價值觀格格不入。
好萊塢《花木蘭》傳達的則是自我實現、男女平等、女權主義。
《末代皇帝》人家是從大文化的視野拍,從人類故事的視野拍,我們的宮廷戲,包括《甄傳》,都是什麼樣的價值?
黑價值、負智慧、負能量,怎麼可能傳揚出去?
哈姆雷特的悲劇故事,好萊塢拍成《獅子王》,風靡全球;中國拍成《夜宴》,在海外卻血本無歸。
道理是一樣的,我們不自覺地就把自己的價值觀融合到裡面去了。
南方週末:要怎麼學會講“人類故事”?
“我們不會講故事,只能先讓人家來講好。”
好萊塢製片人湯姆德桑託2012年來中國,計劃開發《封神榜》三部曲,斥資10個億,到現在還在開發。
夢工場將和中影合拍《藏地密碼》,還有呂克貝松加盟《狼圖騰》。
選擇合拍,拍出來就會是全球化的電影產品,而不僅僅是個中國故事。
從電影商業的角度,就跟買基金一樣的。
這個基金你買了,你別管基金是誰主導的,能讓你賺錢就行。
想當年**都承認西強我弱,我們就是弱勢文化,所以我們必須要借船出海。
“能驅動海外的導演,中國內地一個都沒有。”
對中,國電影而言,海外市場主要可以分為三大板塊:亞太、北美和歐洲。
在不少人看來,北美市場其實是最不可能的市場。
好萊塢影片永遠佔北美市場97%以上,進口影片最多佔3%,而且多在小眾的藝術院線。
那3%裡面也有四分之三是英國電影。
那麼你們可能就會問了,張藝某、陳愷歌、江文、馮曉剛這些導演在海外有沒有號召力?
回答就是:明星驅動是好萊塢大片最主要的驅動機制,再一個就是導演驅動。
能夠驅動的導演就幾個,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
更多是故事驅動。
把所有的驅動加上去才是頂級大片。
像《泰坦尼克號》、《阿凡達》是導演驅動、故事驅動,加上奇觀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