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天下有情人終成兄妹。
也是看了這本書後,李旭升才有所發現的。
說實話,這也是李旭升看到這本書的其中一個感受。
當然,這本書絕對不僅僅於此。
《天龍》是千百個掀天巨浪,而讀者就浮在汪洋大海的一葉扁舟上。
一個巨浪打過來,可以令讀者沉下數十百丈,再一個巨浪掀起,又可以將讀者抬高數十百丈在看《天龍》的時候,全然身不由主,隨著書中的人物、情節而起伏。
可以說,金大師的作品,到了《天龍》後,又是一個新的巔峰。
一個接著一個的巔峰,這是金大師創作力無窮無盡的證明,每一部,都有不同的風格,都帶給讀者新的感受。
到了《天龍》,以為以後,總不能再有了,但是還有更新的巔峰。
《天龍》的想象力,比其他作品更進了一步。
更不受拘束,更放得開,浪漫激情更甚,堪稱是世界的傑作。
《天龍》一開始就釋名: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羅迦。
接著又解釋了“八部”每一個的含義。
照這樣的篇名看來,金
大師是想寫八個人,來表現這八種道神怪物。
可是,《天龍》中,哪八個人,是代表這八種道神怪物的!
哪一個人代表哪一種,或許大家都看過這本,就算沒看過,也聽說過,加上電視劇的影響,但是誰又曾經詳細下過功夫去研究誰是誰呢?
誰是夜叉?
是“香藥叉”木婉輕?
木婉輕在書中的地位一點也不高,當然不能代表八部之一。
段玉是什麼呢?
喬風又是什麼呢?
我的結論是,金大師在一開始之際,的確有著寫八個人,來表現八種道神怪物的意願。
但是,寫作前的計劃,意願是一回事,寫出來的是怎樣的,又是一回事。
聽起來好象很玄,但事實上,每一個從事過創作的人,幾乎都有過同一經驗:計劃在創作過程中,往往無法實踐,會中途突然改變,會有新的意念突然產生,會無法控制自
己。
金大師寫《天龍》之際,一定也出現了這樣的情形。
所以結果,才有了這樣一部浩淼如海的,已不能在中找到某一個人去代表一種什麼意念,而是所有的人交雜在一起,代表了一個總的意念。
這樣的情形,比原來創作計劃來得好,也使《天龍》更高深、更浩瀚、大氣磅礴,至於極點。
而《天龍》在結構上採取了寫完某一個人之後,再寫另一個人,而又前後交錯,將不同的人聯結起來的一種獨特結構。
這種結構,《水滸傳》用過。
比《水滸傳》每一段更有可
觀之處,整體結構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