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都是給人看的,只要人們喜歡,那就行了!
當然,在這行看來,其實就是有區別的。
就拿電影和電視劇的表演在尺寸、精度、節奏和風格上來講,都是有區別,說一下尺寸……
諸如演員有太多的門類,歌唱演員、舞蹈演員、戲曲演員、曲藝演員,雜技、魔術、口技、配音、廣播劇、器樂、小品、影視劇等等演員……不同的行當又有各自的表演形式。從大的形式屬性上劃分,相聲、小品、話劇、電視劇和電影的表演應該是同一個範疇的,都是以現實主義為創作基礎的表演。
換句話說,這幾種藝術門類最接近人們的生活。
所以這幾個行當內的演員常常會有彼此跨界的演出。
他們所需要調整的,就是表演的尺寸,也叫表演的分寸。
對於尺寸的要求,來源於三個方面:表演的平臺、觀演關係,以及其所追求的藝術效果。
相聲、小品和話劇的表演平臺是劇場的舞臺,或者電視臺的演播大廳,往往和觀眾的實際距離比較遠。
觀眾時常看不清演員的面部表情,演員就需要放大臺詞的音量,以及肢體的語言,向觀眾傳遞自己的表演。
這就是為什麼在劇場裡看一臺話劇的演出,你也許很受用,但是從光碟上看同一臺話劇的演出影片,你就會覺得演員好誇張的道理。同理,電視臺的晚會小品,攝像師也不會經常給小品演員過多的面部特寫,因為那真的會嚇到電視機前的觀眾。
電視劇和電影的表演平臺,是攝像機和攝影機的鏡頭,鏡頭又分不同的景別。
全景,演員可以參照話劇的表演尺寸,進行肢體和語言的適度放大;中景,演員就要回歸到生活化的表演尺寸;近景和特寫,則需要演員在生活化的基礎上,適度的縮減尺寸。舉個例子:話劇中的吃驚,也許猛地站起身是合適的,在鏡頭裡,如果是近景,你猛地站起身,就“出畫”了。
所以從技術層面上講,影視劇演員,是為鏡頭表演的,尺寸必須在鏡頭的方寸之間,讓觀眾看著舒服。
相聲、小品和話劇都是舞臺表演,演員和攝像機的關係並不是很大,他們主要依託的是和現場觀眾的互動。
演員和觀眾的關係,簡稱觀演關係。
觀眾現場的掌聲、笑聲,甚至嘈雜聲、喝倒彩的聲音都會影響到演員的表演。
觀眾積極互動的反應,會讓演員亢奮,他們知道,一切恰到好處。反之,那些嘈雜、冷淡、喝倒彩、手機鈴聲,會讓演員慌亂,從而下意識的加大表演的尺寸,“討好”觀眾,希望得到觀眾的認可與共鳴。
影視劇演員的觀眾從時空上而言,是間接看到他們的表演的。
觀看的介質是電視機、電腦、移動客戶端和電影院。
電視機、電腦和移動客戶端的螢幕尺寸很小,所以略有瑕疵或者誇張,觀眾不會太計較。
不是觀眾不想計較,實在是我們的肉眼沒有那麼強大的糾錯能力。
但是電影,是為電影銀幕服務的,演員表演的每一個細節都被無限的放大,再加上觀影的環境是封閉的、黑暗的,觀眾的投入度更強,於是,電影裡的表演就要格外的謹慎,嚴格按照觀眾可以接受的尺寸執行。
觀眾可以接受的尺寸又是什麼呢?
生活的尺寸,或者符合生活尺寸的,藝術化的尺寸。
相聲和小品,是以追求笑果為目的的藝術形式,從編劇、導演到演員的表演,都會誇張於生活,所以表演尺寸最大。
話劇表演追求的還是完全的現實主義,但是因為舞臺的限制,所以尺寸略低,但仍舊大於生活中的真實尺寸。
影視劇全是近乎實景的拍攝,追求的是真實,透過真實,引導觀眾進入一場夢境般的觀賞體驗,以儘可能真實的情緒感染觀眾,力求與觀眾同喜同悲。
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都可以達到這種催眠的效果。
因此電視劇的表演尺寸很小,儘量靠近生活,而電影,我們主要指的是現實主義的電影,在上述全部的現實主義表演行當之中,電影表演的尺寸是最小的。
在電影裡表現吃驚,也許,只需要眨一下眼睛。
.。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