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過了幾分鐘,大家說完後,終於到李旭升了!
他之前只是稍微一想而已,根本無需多慮,這題真的很容易。
……
“李導,大家都看著呢,快說吧?”
“急什麼……”李旭升搖頭,,笑笑道:“其實關於春節的詩,本人還是略有研究,就給大家獻上一首原創的吧!”
“哇⊙∀⊙!,原創啊?”
“就李導的實力,不用原創那不是打臉嗎?”
“就是,本人挺喜歡李導那首水調歌頭的。”
這時,李旭升說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與大家那種氣氛顯然不同。
這詩的好,大家明顯還是能夠感覺得出來的。
而且這詩也很有意義。
“新桃”和“舊符”?
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
而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可以說,春聯是我國一種特有的文化。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
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
而這種習俗甚至延續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算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
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甚至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
他在金陵(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
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而到了現代,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甚至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
當然,到了這個世界,華國作為亞洲甚至全世界的大國,他的悠久文化歷史那是一直備受研究的。
更別說已經融入華國之一的日,笨了!
當然,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在這詩裡,無數人都能想到,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