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攻,五個人一起下。
落入陣地戰,其他四個人不惜代價給托馬斯創造機會。
凱爾特人的陣地戰一般只有三種,托馬斯自己完成,托馬斯傳球給射手,托馬斯傳球內油漆區內的隊友。
沒有第二個持球點,沒有自主的進攻點,沒有低位強攻點。
上賽季,他們正是用這樣一套打法,在交易截止日得到托馬斯以後衝進了季後賽。
只要給托馬斯空間,他的身材配上與之相應的速度,76人防起來也困難。
托馬斯起速的情況下,76人沒有任何人防得住。
同樣的條件下,其他球隊來也是一樣。
因此,凱爾特人給托馬斯的擋拆是很講究的。據傳,史蒂文斯為了讓托馬斯得到最好的擋拆質量,要求和托馬斯同時在場的其他四個人至少每時每刻都要有兩個準備好擋拆。
擋拆的位置,方向,角度,雙擋拆的頻率,都是有專門設計的。
一個持球核心所能得到的戰術地位,莫過於此了。
凱爾特人將陣地繫於托馬斯一身,防守端同樣要調動全隊的資源,才能彌補托馬斯的身材帶來的天然缺陷。
韋夏叫擋拆找托馬斯打錯位,沒想到凱爾特人其他人的換防尤其積極。
韋夏和托馬斯的對位是他們堅決要避免的,為此寧肯讓海沃德得到空位。
他們瘋狂到這程度,韋夏只能傳球。
然而,海沃德的空位三分歪到讓人懷疑他是不是故意投丟好報答史蒂文斯的栽培之恩。
太歪了,完全不是他一貫的水準。
凱爾特人的反擊被76人戰術犯規。
幾分鐘過去了,凱爾特人在恩比德下場後,情緒不受影響,打著上賽季幫助他們重返季後賽的攻防,咬住了76人。
他們這樣無論攻防都是五個人一起參與的打法,對體力的消耗甚是嚴重。
果然才過幾分鐘,凱爾特人就啟動輪換了。
這種打法,體力必須要保持在最佳,如此才能不丟強度。
他們上了水掉的天才埃文·特納、奧利尼克、泰勒·澤勒、約納斯·傑雷布科。
除了托馬斯,其他幾個位置全部換人。
76人也調整了內線,韋夏想挫凱爾特人計程車氣,刻意吩咐下去。
整個回合的防守由他指揮。
托馬斯突到籃下,強攻不了,霍林斯的協防逼迫他大範圍地轉移球。
韋夏料到了他的傳球路線,提前埋伏好,準時衝出來斷球——得手!
托馬斯的個頭讓他無法看到韋夏就埋伏在傳球路線附近,球權就此喪失。
韋夏帶頭反擊,無視追防劈扣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