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等到李穆川深入瞭解一番之後,隨即才瞭然過來。
也不是說沒有什麼進步,主要還是因為材料方面的限制,所以才有點像是被卡主了脖子了一樣。
雖說很多材料在使用了平替,但也因為材料方面的影響,導致了這種瓶頸的出現。
因為這個,華夏這邊也加大了力度開始在附近的星球上探索起來。
相鄰的幾個星球雖說並沒有什麼生物資源,但礦物資源的還沒有完全探察清楚。
為了避免錯過一些礦物資源,華夏這邊接連訂製了許多相關的工程。
基本上是確定了,利用機器人在上面準備探礦和採礦的作業。
有紅河做為主導的話,再加上又有李穆川之前提供的機甲技術,利用仿生物駕駛艙融合進去。
機器人小型化,然後做為採礦使用還是沒有問題的。
這些星球上不適合人類活動,不過對於機器人的影響不是特別大。
另外還需要建造幾艘專門用來運輸礦石的飛船,最好是在太空裡面就可以直接完成冶煉,避免帶到生存的星球上,汙染了星球環境。
這些都是最近訂製下來的計劃。
到了這個階段,華夏基本上已經開始伸手到了所在的星系裡面,開始利用本星系裡面的資源了。
而華夏這邊,不僅是有太陽系裡面的資源可以開採利用,另外還有大烏星系那邊的星系可以開採利用。
無形中,這資源的數量翻了翻。
這其他文明和華夏文明相比起來,無形中又是落下了一大截。
原本按照中規中矩發展,各個星系發展到了這個階段,成為一級文明時,能夠開始利用本星系裡面的星球資源之類的。
能使用的也就只有本星系。
而華夏這邊,卻是開局就有了兩個星系的資源,這一點確實是其他文明沒辦法相比的。
尤其是大烏星那邊的資源,比起所有人想的都要豐富上一些。
大烏星本身的資源,還有星系裡還沒有探察清楚的幾個行星,上面所攜帶的資源一點也不少。
“年底預計生產出三艘運輸飛船,一艘護衛飛船。”
李穆川翻找了一下,很快就找到了飛船的生產計劃。
到目前來說,還是運輸能力有點短缺,這種運輸能力指的是太空裡的運輸能力。
於是在各方面進行討論之後,還是決定優先生產運輸飛船。
沒有直接生產母艦這樣的大型攻擊型飛船,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材料缺少,一艘母艦想要生產出來實在是太耗費財力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大家也不想第一艘母艦太拉胯了一些,李穆川帶回來的母艦生產圖紙科技等等。
有這麼先進的飛船放在那邊,率先去生產一些比較弱的飛船,怎麼看都有點不合適的樣子。
種種原因加在一起,最後還是決定下來,先生產一些功能性的飛船,幫助華夏掌控住本星系先。
而接下來,也就是到了華夏的第二步計劃了,徹底掌控本星系裡的所有行星,修建防禦。
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