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是用來回答問題的,是引導發問的。讓學生們分組啊,一個小組35個人,大家互相發問,互相回答,有可能既要發問,又要回答。也可以集中共性問題,全班同學參與回答。”
“那收集資料,也是按小組?再說,咱們學生能找到的資料太有限了吧。”
就拿語文來說,魯迅大家熟悉不熟悉,要是學生想探討一下魯迅的寫作特點,老是幾個同學嘰哩呱啦討論,怎麼也不會深刻!要是能蒐集資料,把自己的想法和那些理論家的觀點對照討論,那學得就深了。
“可以讓學生們課前到圖書館,書店以及自己所接觸到各種渠道去搜集,當然最好是上——”屈廣全想說最好是上網,一想現在哪有什麼網啊!就臨時改了個詞:“最好是上書上認真去找!”
“一堂課都要費那麼大勁?咱們一天都是七八節課?”
“不是所有的課都這樣上。那些適宜於讓學生們積極參與並能自己發現的教學內容,尤其是新內容可以這樣上。”
石磊思索了一下,“這樣上課,班裡面不是很混亂?學生們真是討論進去了,那還不拍桌子打板凳的,亂下座位!”
“有老師啊,老師既是引導者,又是組織者,如果把教學比作是拍電影的話,老師就是導演。”
石磊聽說過類似的理論,但是一直沒有見過這樣的課堂,“這樣的一節課,教學流程怎麼安排?”
“可以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是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求解決或必須解決的問題。”
“舉個例子。”
“比如硫酸在酸鹼中和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碳化反應中,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老師上課開始,可以同時做這幾個實驗,讓學生觀察,學生們一看自然就有疑問,同樣是硫酸,為什麼會有這樣迥異的表現。”
石磊點頭,“那第二個階段就是讓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材料、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
“對,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分組討論。”
“第三步呢?”
“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
“老師給出正確答案不就行了嗎?”石磊不理解,既然學生都自己思考了,老師給答案這節課已經就完美了。
“不是,老師還是引導,讓學生自己得出答案!”
“那老師要不要給出答案?”
“給,但是這是第四步了,讓學生親手用實驗或者討論出一個結果後,老師對他們的成果進行評判,在評判中給出結論,不單是問題的答案,還包括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問題的方法和思路上面的總結。”
石磊一線優秀教師出身,屈廣全說的這個過程,馬上就可以想見課堂的情形,拍怕屈廣全的肩膀:“有沒有膽量按照你的想法,給咱們一中的老師來一節課?”
屈廣全舉手投降:“我的好校長,您饒了我吧,現在我已經忙得頭掉地落了!這樣的一節課最起碼要準備個幾十個小時。”
“這學期也沒有時間了,下學期抽個時間!”石磊認定這樣的課堂絕對是創新的課堂,老師們如果吸收經驗,一中的教學氛圍會大為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