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道我們沒有做嗎,我們一直在做啊!你看看我們的製藥廠,全部是現代化的裝置,我們對於藥材的質量分析,也都是國內最先進的技術。”唐宗義只認為屈廣全是誤解。
“唐伯伯,我說的現代化是從生產,加工到銷售一條龍的現代化。”屈廣全想到上一世自己的思考:“中藥材老是靠野生的為上品不是辦法,這會引起環境問題,要想保證藥材質量,最現代化的辦法就是規範種植,道地產地規模化種植,專業化團隊管理。”
“呵呵,太理想化了!”唐宗義笑道:“我先說野生中藥材,首先野生的因為最符合藥材本質的天然成分,不受年限,農藥化肥還有外界汙染的影響,家種的再好也還是不如野生的。其次,有些東西只能夠野生,家種種不出來。”
“大家都去採野生的,資源就會枯竭,而且價格就會飆升得更高!”
“高也是沒辦法。野生的大家追捧啊,我們用野生藥材老百姓才相信我們的質量。即使再貴,他們也願意。”
唐宗義說的是事實。但是也是中藥材發展的一個大問題。
比如冬蟲夏草,一直到屈廣全重生之前的2020年,都沒有辦法人工出來,但是伴隨著野生資源的枯竭,冬蟲夏草的價格一路飛揚,1988年一公斤統貨是1000元左右,到了2016年大漲,價格頂到了230000元,價格漲了230倍!
再舉一個滇南白芨,1988年才3塊多錢一公斤,一直到2000年也都是徘徊在一公斤10元左右,伴隨著白芨藥用價值的開發,野生資源大幅度枯竭,到了2016年一公斤飆升到了9001200元,價格漲了近300倍!
這樣一來,藥材的使用價值其實是降低的,原因是價格太高,市場自然會選擇替代品,反而不利於中醫中藥的發展。
只有把這些野生資源種植化成功,才是中藥材合理的發展之路。既保護了環境,又能夠帶動中醫藥的發展。
比如,有一個叫“豬苓”的中藥材,2015年之前,種植一直不成功,一公斤價格由1988年的8元左右一公斤,飆升到了450元一公斤,但是2015年種植成功以後,直接跌落到了85元一公斤。
這些事實屈廣全深有體會,但是,現在還是1988年,說出來唐宗義他們肯定不會接受,這是時代的侷限。
屈廣全換了一個角度:“唐伯伯,還有一個藥材的標準問題。就說中藥材裡面比較大宗的丹參,我們江北省產,魯省產,晉西也產,全國產地很多。因為產地的不同,藥材的形狀也不同,有效含量也不同。可能同樣的人,同樣的病,因為產地不同,丹參的用法和用量如果一樣的話,可能效果就會截然不同。”
“那是——”劉震源這一點有體會。“比如丹參,我就喜歡用晉西萬榮的貨,同樣的量,明顯更讓我治病得心應手。”
“劉老,那是因為是您,所以才可以左右藥房用什麼產地的藥材。正常的醫院和藥房,只可能是各個地方的丹參都會有,可能這一批是我們江北省的,那一批是晉西的。那同樣的處方,藥房只會按方抓藥,治病的效果可能就會有差別。”
“是啊。你小子說得對。所以我們通任堂在質量上嚴格把關,只選道地產地的藥材,比如我們的山藥一定是焦作的,我們的附子絕對是江油的,我們的。。。。。。。”
“唐伯伯你這個辦法不可取!”屈廣全打斷了唐宗義:“因為你們通任堂的名聲在外,即使再貴也有人買,你們幾乎不用考慮中藥材的成本價,但是,普通的藥店呢,普通的藥廠和醫院呢,他們要算經濟賬的。”
“你說這話,我真不給你抬槓!”通任堂的經理和業務員一臉的自豪。“我們就要最好的。”
“可是,你們的通任堂發展的再好,也不能所有想看中醫的都去你們通任堂吧。”屈廣全笑著說:“沒有通任堂的地方呢?或者,對你們通任堂有意見的呢,他們怎麼按方抓藥?”
“那是啊——”馬莉也搖搖頭。
“那不按方抓藥也不行啊!”李宗剛質疑道:“要是藥房裡說這個方子,江北省的丹參得用30克,魯省的要28克,萬榮的得25克,才能夠達到一樣的效果,那幾千種中藥材,上萬種治療的方子,那不亂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