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時代,說一個好故事,製造一個“童話般的夢幻未來”是所有資本家最重要的職業素養之一,甚至沒有之一。
從這個角度來說,徐騰基本就是華爾街的故事大王,絕對不愧是拿過土星獎和雨果獎的男人。
這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錢之一。
陳健雖然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打亂了華銀財團和美國勝騰集團董事會已經達成的協議,但是,和勝騰集團的重新談判依舊很順利。
因為徐騰給對方留足了股份,確保租車、分時度假、房產中介這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之後,對方能夠獲得豐厚的回報。
同樣是東亞財閥家族,徐騰在做生意的手法上截然不同於日韓財閥領袖,截然不同於東亞資本史的前幾代經營之神,堪稱是有史以來最受華爾街歡迎的東亞財閥領袖,堪稱是有史以來最擅長和華爾街合作的東亞財閥領袖,沒有之一。
客觀的說,徐騰是東亞財閥史上第一位進入華爾街,享有七巨頭席位的歷史第一人,史無前例。
在華騰公司收購《紐約時報》之後的第10天。
美國《商業週刊》雜誌推出了一份關於“徐騰和華銀財團”的專題增刊,披露了一個驚人的資訊。
在過去的2013年,整個華銀財團旗下27家一級產業集團和55家一級子公司的淨利潤總額達到2.37萬億RMB,約3885億美元,相比2012年增幅21.3%,相當於微軟公司的18.5倍,相當於蘋果公司的9.4倍,相當於中國所有央企年度淨利潤總額的1.8倍。
這就意味著,徐騰在2013年至少賺了1750億美元。
究竟是怎麼賺到的?
《商業週刊》用了整整40頁的篇幅,詳細分析出世界超級首富的十大成功秘訣!
這是美國麥格勞希爾出版社和中國商務出版社合作的全球四大財經週刊之一,有英文版的專題增刊,就有中文版的專題增刊。
關於徐騰到底是怎麼賺錢,為什麼能達到107家央企年度淨利潤總額的1.8倍,這也成了國內外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
徐騰看完之後只能說,基本沒說到點子上。
秘訣其實並不複雜,這裡多賺一點,那裡多賺一點罷了。
如果一定要給出一個真正的答案,那就是華銀財團的體制,美國人是真的沒搞明白,華銀財團的體制很特殊,本質上就是中共模式的翻版——集體領導制、民主集中制、集中力量辦大事、整體規劃和計劃經濟。
這是華銀財團的四大法寶。
華銀財團的“集體領導制”不僅能保證高層理事會的內部穩定,還能透過集體負責、集體協商,有效避免單個領導者在能力、學識、經驗上的不足,避免犯大錯;
“民主集中制”則避免了權力的過度分散,使得身為理事長的徐騰強力推進大方向的政策。
“集中力量辦大事”更是華銀財團的一大法寶,一年一個產業的推進,今年優先發展地產,明年優先發展金融業,後年優先解決媒體產業,每年解決幾件大事。
最後是頂層設計、整體規劃、計劃模式的有效結合。
所以說,華銀財團的厲害之處就是體制優勢啊!
這麼簡單的道理,美國人就是想不明白,看不透徹。
怎麼說呢?
徐騰現在對美國商界已經是非常瞭解,他只能說,做企業,特別是工業,美國人還真不一定是日本、歐洲的對手,但在商業領域,特別是做為純粹的商人時,美國人也真不是中國人的對手。
或許……徐騰估測,他可能確實是百年難得一遇的人才吧!
當然,如果美國人仔細解讀這一期的《商業週刊》增刊,至少還是能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華銀財團的平均企業所得稅率僅有17%,遠低於美國的35%,甚至低於中國企業平均所得稅率的22%。
如果將華銀財團旗下各家一級產業集團和一級子公司的退稅補貼計算在內,這個實際的平均企業所得稅率要低於13%。
國內很多私營的中小企業都說稅太高,雜費太多。
華銀財團做為中國最大的私營財團,一直不吭聲,原因就在這裡,中小企業和低端產業的財政壓力高居不下,才有了大企業的稅費優惠,才有了華銀財團高階產業的鉅額財政補貼。
當然,像Apple、微軟、谷歌、英特爾這些高科技,全球避稅的本事也是第一流的,基本都能將企業稅壓低到15%,甚至更低的水平。
華銀財團如果將地產業和能源產業排除在外,企業稅的標準實際上是更低一籌,以高科技產業為主體的國際財團嘛,在全球範圍內的避稅水平基本是令人髮指的。
美國從2008年開始搞全球稅收合作,要和主要的發達國家聯手遏制跨國企業避稅的問題,各國政府積極響應,但沒有一家真正動手的,不僅不動手,還繼續縱容。
原因很簡單,這就是一個你死我亡的世界,每個國家都在拼命補貼自己的高階產業,怎麼可能合作打擊跨國企業避稅的問題,真將自家的跨國巨頭整垮了,開心的只是對手。
美國倒是真心在整跨國企業,專注瞄準歐盟的德意志銀行和大眾集團,狠狠整,歐盟瞄準蘋果,中國瞄準高通,都在狠狠的整。
沒有五大流氓的親爹關照,三星就最慘了,大家一起整。
華銀財團肯定好一點,不僅有中國親爹,還有歐盟乾爹,因為華銀財團的主要高科技產業投資是分散在中歐,關係重大,歐盟對華的1/4出口是來自華銀財團和華騰工業聯合體。
在歐盟,誰敢整華銀財團的下屬企業,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都比徐騰更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