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風雪之中,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
在這段時間之中,孫權也沒有什麼心情去觀賞幽州的風光,他很忙碌,整個人忙碌的一塌糊塗,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
雖然幽州都督府和幽州大營的大致架子都已經搭起來,明確的軍政大權的領導者,但是他必須親自去調配人員。
人員配置是一個很大的麻煩。
幽州大營的每一個師長,幽州都督府的每一個郡守,孫權都有親自過目,一一稽核。
放在邊疆的大將或者郡守,每一個都是至關重要了,若是不能瞭解,他都不敢去用。
最重要的是,吳國如今的新政,改變的不僅僅只是編制而已,還有有一個很大的改變,軍政分家!
無論是承接著昔日大漢的制度,還是孫堅留下的制度,在軍政方面,一直都是融合了,界限很朦朧,很模糊。
不少身居高位的人,既統軍,有管政,一把手,掌控軍權和政權,就等於一方諸侯。
這對中央的長期統治,帶來很大的麻煩。
一個手握重兵的諸侯,再管理上民生,有兵有錢,自然而然就膨脹起來,就算再忠心的人,沒有了壓制,很容易就誕生野心。
一個領兵大將,有了野心,他就會想要獨立,就會不服從中央統治。
所以,吳國變法的同時,孫權很強調軍方大將和民生管理官吏的界限。
如今他建立七大軍營,就是把軍方隔離出地方。
七大軍營是接受軍機處和兵部的直接統領,和地方上沒有關係。
不過在幽州,情況卻不一樣,軍陣方面卻是不能分的太清楚,雖然如今全國的軍政分治的格局基本上已經清晰。
但是一些鎮守邊疆的人,需要給他足夠的權利。
幽州大營和幽州都督府建立之後,孫權考慮的很久,最後選擇了讓黃忠掛了幽州都督府都尉的虛職。
需要是虛職,但是有了這個虛職。一旦到了最關鍵的時候,黃忠可以申請,幽州進入軍管。
幽州畢竟是吳國的邊疆之地,三面環敵。駐守在邊疆的兵馬虎視眈眈,最重要的是,距離金陵城有些遠,一旦開戰,不能束手束腳。
孫權在薊城腳跟不著地。一連十來天的努力之下,幽州的改革算是上了正軌,這時候,也是孫權要返回金陵的時候了。
他不能在北疆久留。
家裡什麼情況,他還不清楚呢,出來兩個多月的時間,雖然說他很放心張昭周瑜等人,但是多多少少有些擔心某些人會不會坐不住。
十二月十八日,孫權率兵,帶上孫河和潘鳳。離開薊城。
——————————————————————
十二月十九日,清晨。
平津港口。
這是幽州第一港口,位置在後世的天津一帶。
這一個港口,是昔日江東和幽州交好的時候,孫權和公孫瓚之間聯手,打造出來一個江東連線幽州的重要港口。
這裡的繁榮,堪比於沓氏港口。
不過沓氏港口以軍港為核心,而平津港口,卻是一個純碎的商業港口,港口來來往往的都是商隊。停泊的都是商船。
站在港口前,能看到一排排無邊無際的商船停泊在的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