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五年,正月。
逍遙大營。
天氣很冷,寒冬沒有完全過去,天上飄著小小的雪花,建立在水面和合肥城之間的營盤,將士們訓練發出了一陣陣嚎叫聲,充斥著天際。
自從吳國和魏國談和之後,九江地域就平靜了下來,張遼和趙雲誰都沒有退兵,依舊防備對方,但是卻始終不開戰。
趙雲最近比較悠閒,他坐在中軍營帳的中央,手握一卷三十六計兵書,一字一字,細細的品味著的其中的一個個戰役案例。
三十六計兵書,乃是如今的吳國軍方每一個將領,人人皆然要學會的兵法寶典。
這是當初金陵講武堂建立的時候,孫權持著大王孫堅的令牌,集合了吳國軍方的十幾個大將,用了整整一個月,才編寫出來的兵書。
此兵法出世的時候,驚動了江東的好幾個大儒,連蔡邕和鄭玄都驚動了,後來被孫堅親自下旨,為軍中學習的第一兵法寶典,也是兩大講武堂啟蒙兵法典籍。
趙雲作為吳國軍方一等一的虎將,他也參與了三十六計兵法的編寫,還把當初壽春一戰寫了進去,當成教學案例。
孫權有一句話說的不錯,老祖宗把好的東西留給了我們,我們也要把自己的好東西流傳下去,編寫兵書,他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三十六計,這是孫權親自提出了,他們這些沙場大將,要做的只不過是根據一個個的計謀,翻閱前朝戰例,或者自身戰例,編寫在其中。
這個時代流傳下來的兵書不少,最著名的莫過於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吳子,尉繚子,司馬法……但是它們看起來有些複雜,沒有一定文學根基的人,看不懂。
最新編制出來的《三十六計》簡單,易懂,明瞭,容易被軍方的粗人接受,如今軍隊大將,要是說不出幾個三十六計的計謀,都不好意思見人!
其實所有的兵法,都萬變不離其宗,三十六計只是給了他們一個概括的機會。
趙雲出身卑微,自小練武,雖然也讀過一定的兵書,但是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在戰場上很多東西都是自學成才,相對來說,兵法的運用,他就有些不足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九江的戰場之上,他一直被張遼盯著打的原因。
他是一個好學的人,哪裡不足,他就補充哪裡,所以,這些時間,平靜下來,他終日抱著兵書不放,瘋狂的吸收兵法知識。
“將軍!”這時候,營寨外面,一個斥候校尉大步流星的走進來,對著趙雲,拱手道:“稟報將軍,迴風嶺的魏兵突然大規模的調動,返回了壽春,請將軍明示!”
“故弄玄虛而已,不要管他!”
趙雲聞言,放下兵書,嘴角有一抹冷笑,道:“張遼只要不是蠢貨,這個時候就不會來挑起我們之間的的戰役,吳國西征,魏國北伐,我們打不起九江血戰,他們也打不起,不過他們的動向,還是要盯好!”
九江的太平不是談出來的,而是逼出來的,他不敢動,是怕影響西征,張遼不敢動,是怕影響北伐。
他們都有同樣的理由,只是對持,不開戰。
“諾!”
斥候兵的校尉聞言,點點頭,走了下去。
“將軍,有人營門之外求見?”趙雲想要拿起兵書再看的時候,一個親衛兵緊接著走; 進來,低聲的稟報道。
“何人?”趙雲眯眼。
“來人自稱為錦衣衛!”親兵低聲的道。
“錦衣衛?”
趙雲聞言,微微皺眉,錦衣衛乃是吳國巨頭,他們在軍隊之中設立一個分部,專門傳遞軍事秘密,不過軍方的大將,沒有幾個喜歡錦衣衛的。
畢竟,錦衣衛的行事過於陰霾,和軍方大開大闊的風格相比,格格不入。
他和錦衣衛大都督李涅有些交情,但是他們井水不犯河水,難不成九江的戰況右邊,想到這裡,他輕聲的道:“快請他進來!”
“諾!”
親兵不到一刻鐘,把一個青年帶了進來,青年對著趙雲,拱手行禮,道:“錦衣衛大都督座下,百戶蔣弘,拜見驃騎大將軍!”
“汝前來某軍營,所謂何事?”趙雲目光打量了一下這一個青年,直接進入了正題,問道。
蔣弘抬頭,目光微微掃過趙雲身邊的幾個親兵,沉吟不言,他意思很明顯,這是機密,所以就是讓趙雲屏退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