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子這一講,外面連綿的春雨竟然漸漸止住,陰雲散去,陽光普照,千米高空紫氣升騰。
不知從哪裡飛來各種鳥類足有數百隻,都落在窗外院落之中,出奇的並沒有發出任何鳥鳴之聲,而是靜靜的彷彿在聆聽著什麼。
窗外的異象,黃少宏並沒有察覺,因為他被老子說出的《德道二篇》顛覆了多年的認知,被震驚的無以復加。
老子口述的《德道二篇》無疑就是後世的《道德經》了,但其中相駁不同之處,不知凡幾,甚至從根本上顛覆了後世道家的思想。
比如黃少宏所知的《道德經》中,闡述天地至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老子口中的《德道二篇》中,卻是‘萬物有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生道。’
按照前者的意思是‘道是高高在上的,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
而老子口中,這一句卻是發生了根本變化,首先闡明‘道不是獨一無二的,萬物皆有道,道生一,一分陰陽,衍化萬物,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絡,變化的規律,又衍生出道。’
這一句和之前那一句‘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遙相呼應,都是闡述,‘道’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萬事萬物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黃少宏不時的掐了掐自己,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現在聽到的一切,都證明過去幾千年裡,道門奉為金科玉律的《道德經》都是錯的,不是老子本意,而且並不相同,是被人篡改過的!
闡述天地至理的如此,講訴修身煉神的也是這般,如最著名的那句: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這是後世道家、武道的基礎,無論是道門的各種功法,還是武者的諸般內功,都是以此為最高心法,入定,守靜,是後世修煉的基礎。
但實際上,老子的原話卻是‘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夫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情。”
這就搞笑了,前者讓人守‘靜’致虛極,也就說打坐的時候,腦海裡靜到極致,沒有任何感情。
而老子的意思根本不是這樣,應該‘守情’,在修煉的時候,對世間萬物,都抱有感情,因為萬物就是道,對道抱有感情,才是修身的根本,否者與枯木何異?
守情,情曰覆命!
長生之道,在於情!!
黃少宏簡直覺得這就是開玩笑,而且後世道德經中被改動的何止這些。
除了這些根本之外,比如後世《道德經》中闡述的觀點,‘無慾’、‘無為’、‘不爭’,都被老子一一否認,這些都不是我說的。
那句著名的‘五色使人目盲’原話竟然是‘五色使人目明’,這意思完全相反啊。
等老子講自己的‘德道二篇’說完,黃少宏發現,後世《道德經》中被人改過的不下數百處!
黃少宏實在按捺不住,當即說道:“伯陽兄,且少待片刻!”
他說完就閉上雙目,將心神全部投入時間長河之中,順流而下,想要一探究竟。
從老子出西關遇文始先生尹喜,留‘德道二篇’開始,朝之後探查而去,發現自戰國後期,儒家就開始篡改流傳於世的‘德道二篇’並把道放在德之前,為世人俗稱《道德經》。
這個名字的問題,黃少宏剛才問過老子,老子言道:“人無德行,何以言道,是以當先有德,才能見道!”
除了儒家的篡改之外,在漢時因避劉邦、劉恆、劉啟、劉勶和劉弗這五代皇帝的名諱,將全文中的‘邦’改成‘國’、‘恆’改成‘常’、‘啟’改成‘開’、‘勶’改成‘徹’、‘弗’改成‘不’。
這樣的避諱導致‘德道二篇’出現了整整一百處重大改動,‘德道二篇’面目全非。
從戰國到後漢,歷代儒家把《道德經》篡改成一部,貼近、符合儒家學說的經典。
把老子推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充滿自由奔放,自在逍遙的思想,生生套上了‘禮’的枷鎖。
黃少宏在時間長河中看到這種情形,心中怒火中燒,正要肉身進入時間長河將這些篡改‘德道二篇的’人盡數誅殺,從而改變歷史。
忽然一隻手拍在他肩膀上,接著老子的聲音傳來:“萬事萬物的變化,皆是‘道’,自有定數,不用去管它!”
黃少宏猛然睜眼,眼神裡全是震驚:“伯陽兄你......”
老子呵呵一笑:“我法於陰陽,合於術數,思想近乎於道,你在我面前所看到的,我也見得到,只是去不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