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的半導體事業進入了“緊跟技術領先者戰略”階段,而這個“領先者”主要就是指臺積電,這也就難怪張董對三星電子的怨氣那麼重了。
其實在江輝看來,三星和臺積電之戰,最終結果是很明顯的。
如果把臺積電比作一艘超級戰列艦,那麼三星就是一個航母艦隊。
戰列艦再強,你只是自己一艘戰艦在作戰,但是人家三星是有一整個產業鏈來支援,有各種各樣的行業來支撐。
像是晶片,臺積電做的再好,也就是多接一些代工的單,無非就是代工的單子技術含量高一些還是低一些的問題。
但是三星不一樣,他的晶片可以給到三星手機使用,可以給到三星電腦使用,可以給到三星電視使用,可以給到三星洗衣機使用,可以給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三星已經實現了產業鏈的閉環控制,競爭力根本不是外面某一家公司單打獨鬥可以幹過他。
這一點,三星集團和光輝集團還是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的,都是航母作戰的方式,動起來就環環相扣,多重手段一起來。
“張董,不管您信不信,但是我這輩子是絕對不會去三星,您完全可以放心”,聽到張董似乎是忠告,由似乎是威脅的話語,梁猛松立馬錶達了自己的觀點。
“方便具體說一說你下一步的打算嗎?”
“也沒什麼,即使我現在不說,不用過多久你就知道了。我準備去大陸上班,從零開始自己設計、生產晶片,走英爾特和三星的路”,梁猛松說道。
“不是做晶片代工?”,張董疑惑的問道。
作為臺積電出去的人,雖然去三星、英特爾這些公司也是有用武之地,但是實際上,去到和臺積電一樣定位為晶片代工廠的企業,也許會更加的如魚得水。
“不是,是一家晶片公司,從設計、生產、封裝、測試和銷售,全部都是公司內部自己搞定”。
聽到梁猛松這麼說,張董有點困惑的道:“投資這麼一家公司需要的資金至少需要1000億新臺幣,我沒有聽說最近有哪家公司還在搞這種大手筆投資”。
一顆晶片的製造工藝非常複雜,一條生產線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20005000道工序。就拿臺積電這種代工廠來說,需要先將“砂子”提純成矽,再切成晶元,然後加工晶元。
晶元加工廠包含前後兩道工藝,前道工藝分幾大模組——光刻、薄膜、刻蝕、清洗、注入;後道工藝主要是封裝——互聯、打線、密封。其中,光刻是製造和設計的紐帶。
其中許多工藝都在獨立的工廠進行,而使用的裝置也需要專門的裝置廠製造;使用的材料包括幾百種特種氣體、液體、靶材,都需要專門的化工工業。
另外,積體電路的生產都是在超淨間進行的,因此還需要排風和空氣淨化等系統。
這麼多的共享下來,整個專案的投資絕對是一個非常嚇人的數字,張董說的1000億新臺幣已經是非常保守的一個資料了。
“不,張董您一定聽說過這家公司。您想一想,以前我們公司有什麼資訊要公佈,一般都是召開新聞釋出會,或者透過想熟悉的記者透露出去,但是現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