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車長成什麼樣,在衝壓車間你基本上是看不出什麼名堂來的。
當然,很專業的設計師從四門兩蓋的一些形狀上也許可以大概推測出車型的外觀,但是普通人絕對是不具備這個水平的。
作為汽車工廠四大工藝之首,衝壓加工之後,零件就流轉到了焊接車間。在這裡,汽車廠會把衝壓車間生產的內製件和零部件供應商生產的外購衝壓件一起焊接起來,形成一個汽車骨架,業內人數稱呼為“白車身”。
何偉白車身?
英文名叫做body in hite,又叫車身本體,是指車身結構件及覆蓋件的總成包括車頂蓋、翼子板、發動機蓋、行李箱蓋和車門,但不包括附件及裝飾件的未塗漆的車身。
而之所以叫做“白”,不是“黑”也不是“黃”之類的,那是因為衝壓車間使用的鋼鐵都是銀白色的,衝壓零件焊接在一起之後,整個車身骨架也是呈現一種接近銀白色的形態。
其實這個也算是一個約定的稱呼,隨著熱衝壓零件的使用越來越多,這些零件成型之後並不是銀白色,而是有點發藍。
但是,並不會有人把“白車身”改名叫做“藍車身”。
“江總,我們的焊接車間總共有兩萬兩千多平,比衝壓車間大了一倍都不止。今天開始,主線的機器人會開始陸陸續續的進行安裝”,皮偉帶著江輝穿過沖壓車間和焊接車間中間的通道。
“我們的焊接車間有多少直接生產人員?”,江輝問道。
瞭解過工廠人員安排的人,特別是財務人員,都知道直接生產人員和間接生產人員的意義。
凡是直接參與產品加工的工人,如操作工、車工、鉗工、裝配工等都是直接生產人員;而不直接參與生產加工的人員,如車間主任、庫管、工藝、統計(不包括管理部門的)、叉車駕駛員、維修工等都屬於間接生產人員。
除此之外的人員都算是管理人員。
對於一家汽車公司的焊接車間來說,直接生產人員的多少直接就代表了它的自動化水平。
不同的焊接生產線,自動化水平是差別非常大的。
而車身的焊接質量直接決定著後面工序的質量,車身的焊接質量不良,不僅影響整車外觀,還會導致漏雨、風噪、路噪和車門關閉障礙的發生,所以,江輝對焊接生產線還是非常重視的。
最早的現代焊接技術出現在19世紀末,先是弧焊和氧燃氣焊,稍後出現了電阻焊。20世紀早期,隨著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對軍用器材廉價可靠的連線方法需求極大,故促進了焊接技術的發展。
在十年前,甚至是幾年前,天朝的汽車製造業還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水平相當低。
數以千計的工人在一座工廠中做著高度重複的工作,時薪略高於1美元,只有少許工業機器人散佈在工廠中
但是從近期開始,人工成本不斷上漲,並且預計未來將持續上漲,汽車行業迅速的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變為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焊接自動化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