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韓元可以透過多次對撞實驗有效的確認。
.......
10tev能級,轉換率(消散率)佔比:第一次84.78%、第二次84.82%、第三次84.66%......
15tev能級,轉換率(消散率)佔比:第一次82.23%、第二次81.99%、第三次82.09%......
20tev能級,轉換率(消散率)佔比:第一次75.23%、第二次75.82%、第三次75.65%......
“.......”
100tev能級,轉換率(消散率)佔比:第一次56.99%、第二次54.07%、第三次56.06%......
“.......”
.......
重複的不同能級的粒子對撞實驗,給韓元提供了足夠的資料,讓他最終確認了希格斯場在震盪時,低能級生成的暗物質與暗能量遠比高能級的更多。
也同時確認了,希格斯場在震盪時,轉變成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效率,是有一個極限值的。
這個極限值,差不多在百分之八十五左右。
也就是說,如果每一次的希格斯場震盪能產生一百點物質,那麼這一百點物質其中有八十五點轉變成了那‘突兀’消散的能量,轉變成了暗物質和暗能量。
剩下的十五點,中間才有一部分轉變成了正常的物質和能量。
而極限值的測出,對於天文物理和高能物理的研究的意義,是及其重大的。
如果能證實這消散的能量的確是被轉換成了暗物質和暗能量,那麼透過這個極限值,就能確定宇宙邊緣空間的最終膨脹速度。
也能推測出,我們如今所在的宇宙,到底有多大。
人類對於宇宙的具體大小,一直都是個迷。
目前所知道的一千多億光年的直徑,只是可觀測宇宙的直徑而已。
在可觀測宇宙之外,宇宙空間還有多大,誰也不知道。
而透過希格斯場震盪轉化成暗物質暗能量的速度,是可以推算出如今宇宙的大致大小的。
儘管這很複雜,推算起來也很麻煩。
但希格斯場震盪的轉化率就像一個錨點一樣,給了一個可以出發的點,不至於像以前一樣,矇頭亂撞,毫無思緒。
當然,或許有些槓精會問,就算是知道了宇宙的具體大小又能如何?
對於目前的人類來說,那根本就是毫無意義的事情。
人類連太陽系都沒走出去,還想著走出宇宙不成?
如果按照這種想法來,別說是研究宇宙了,就是研究暗物質和暗能量都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目前根本就找不到暗物質和暗能量,也無法確定它們到底有什麼用。
這兩種東西,僅和引力有著微弱的聯絡。
即便是找到了,也無法使用它們。
沒法利用的東西,對於人類來說有什麼用處嗎?
按照這種理論,的確是沒什麼用處。
現有的很多科學理論,特別是在數學和物理這一塊,研究的東西在普通人眼裡,是沒有什麼用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