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變技術是好的,而用其他方式解決能源危機,那也是好的。
當然,相比較之下,各國更希望這次是可控核聚變技術。
因為一個文明的先程序度取決於能源利用的效率,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取決於能源工具的不斷最佳化。
可控核聚變就是對一個利用核能的高階工具。
遠古時代,人類對火的使用,讓人類走出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
十八世紀的時候,一個叫詹姆斯·瓦特的科學家制造出具有實用價值的新型蒸汽機,開闢了人類利用化石能源的新時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由此開始。
十九世紀的時候,法拉第定律的提出讓人類走向電能時代,但歸根到底,全世界大部分的電能依舊來源於煤炭、石油等各種化石燃料。
但在兩百多年後的今天,人類的主要能源形式仍然是化石燃料,並未發生根本變化。
如果再拉近時間,到了最近五十年左右,別說能源的發展了,就連人類的科技彷彿都像是被一隻看不見手鎖死了一樣。
雖然各種高科技新產品依舊在不斷髮布,但那些所謂的高科技產品相對而言不過是新瓶舊酒罷了。
在尖端的科技上,人類已經很久沒有突破了,就連理論基礎,都沒有什麼突破,依舊沿用的是百多年前的。
如果人類想要提升文明層次,走出地球,稱為太空文明,能源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可控核聚變是所有能源中最有希望的一條。
但在這條路上,就即便是一個普通人,也知道這項技術到底被研究了多久。
永遠的五十年,這是人們對於可控核聚變的戲稱。
雖然這句話只是一句調侃,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對於這項技術的悲觀。
儘管絕大部分的人都不認為人類會永遠被可控核聚變技術卡主,但大部分的人對於是否能在二十一世紀將可控核聚變技術研究出來都持否定的態度。
而這其中,就包括了無數研究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專家。
越是研究的深入,越是能知道這項技術的難度。
無論是由各國聯合起來,命途多舛的iter專案,還是各國自己的可控核聚變研究組織,幾乎都看不到一絲成功的曙光。
如果你向一名研究可控核聚變的物理學家們提問,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能到來。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尾的時候,他們會告訴你很快,會向你許諾一個滿是聚變堆的21世紀。
但如果你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他們則會告訴你,這個問題只有上帝才知道。
所以絕大部分的國家都迫切的希望能找到一個突破口,可控核聚變就是這個突破口。
.......
看著討論的熱烈的彈幕,韓元笑道:“如果是不走出母星的話,解決能源問題的辦法有很多。”
“風能、太陽能、核能、水電、潮汐能、生物能......等等這些方法都可以解決能源問題。”
“這些能源的獲取方式在母星上還算方便簡單,就像我建設起來的這座基地,使用的能源來源於水電和太陽能發電兩個方面。”
“但若是進入太空的話,上述的這些能源獲取方式就有著各式各樣的缺點了。”
“比如風能、水電、潮汐這些能源都建立在一個星球的基礎上,而太陽能又無法離開恆星太陽。”
“所以要進行太空航行的話,能源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