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期的星鏈任務一樣,一個主任務,四個支鏈任務,三年的時間,又有得玩了。
仔細的看了一邊外太空探索任務,韓元倒在沙發背上長舒了口氣。
探索外太空這一天還是來了,比他想象中來的更快一點。
星鏈任務最後兩個月的時候,韓元就一直在想下一個任務會是什麼。
當時他給了兩種推測。
第一個是跟可控核聚變相關,或者說跟能源相關的任務。
第二個則是跟外太空探索有關。
兩種推測的可能性都有,只不過到底哪個更加有可能韓元也不確定。
不過那時候他比較傾向與第一個。
畢竟能源的問題不解決,外太空探索、宇宙航行這類的任務就是個笑話。
人類文明發展了數千年,到現在依舊在使用化石燃料探索外太空。
這是個探索效率極低、探索距離極近方式。
以化石燃料的效能來說,綜合考慮之下,最多能將人類送到火星。
超出火星之外太空,化石燃料就無能為力了。
因為對於一架火箭或者太空梭來說,它本身能攜帶的化石燃料重量是有限制的。
這種限制並不是說簡單的提升攜帶的燃料就能解決的。
因為化石燃料,無論是甲烷類還是氫氧類燃料,其本身都是有重量的。
燃料也是有重量的,你燃料帶得越多,火箭自身的重量就越重,這就意味著更多的燃料消耗。
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著名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即&n =&n1/m2)。
從這個公式可以計算出,火箭攜帶的化石燃料最高數量,這個值的極限為12.5。
也就是每十二點五噸燃料可以將一噸重的物體送上天。
當然,目前人類還做不到,人類迄今為止最大最優秀的的火箭——土星5號,它重達3000噸,卻只有大約150噸的運載能力。
按照這個資料來算,其比值只有20。
可以理解為每20噸燃料能將1噸重的物體送上天。
最關鍵的是,這僅僅是將太空梭或者衛星送入近地軌道的消耗,是讓它們達到第一宇宙速度的消耗。
如果要安排宇航員前往其他星球,你還得攜帶可以回來的燃料。
這樣一來,探索的距離越遠,需要的燃料就越多。
以人類文明目前對於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超過火星後,基本上都回不來了。
所以韓元才認為解決能源方面的問題會更大機率的出現在星鏈任務之後。
只不過系統還是沒按套路出牌,直接給他刷了一個外太空探索任務。
儘管只是太陽系內的,但難度也夠大了。
.......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