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在衛星沒有部署完成的情況下,任憑他再怎麼做資料計算也沒法給全球做一個精準的經緯度分析。
即便是訊號塔建立起來了, 可以引導太空梭飛山頂上空的位置,但第一次的降落也需要人工輔助來做到精準降落。
不過有了第一次的引導降落後,他就可以做一個精準的標記了,後面第二次、第三次的降落, 就可以將精準標點寫到預設命令中,進而做一個精準的引導。
部署在太空梭外側的小型電推進發動機雖然推力不強,但還是能緩慢推動太空梭的,這就給了韓元利用數學工具來做一個精程式設計序的條件。
雖然編寫程式的時候要考慮的東西比較多,但能做到模組化處理就沒什麼問題。
懸停在數千米高空的太空梭默默的補充著能源,地面上,韓元根據它反饋回來的資料資訊已經完成了資料計算,正在最佳化程式。
忙碌了兩個多小時,他才將計算資料補充進相關的預設命令中。
別看只有降落這一點點距離花費了這麼久的時間,但其實已經很快了。
如果是在亞馬遜雨林基地那邊,估計花費的時間至少要翻倍。
他當初編寫零號太空梭的預設命令、備用命令這些程式的時候,可以足足花費了三個多月時間的。
在這邊快,是因為有泰山基地裡面效能超高的中央計算機支援。
很多東西無論是計算還是編寫,亦或者是對連鎖反應的推衍都能節省大量的時間。
最關鍵的是,在泰山這邊還能對太空梭的降落做一個模擬。
他可以將這些編好的東西輸入中央計算機中,而後中央計算機可以根據這些資料進行建模。
降落模型建立氣候,可以模擬太空梭在天空中可能遭遇到的各種情況,比如降雨,陰天,颱風等等。
執行模型可以更加精準的獲取到各種詳細資料,進一步的最佳化太空梭的起飛降落系統。
這是韓元在亞馬遜雨林基地那邊無法做的事情。
在那邊他沒有功能這麼強大的中央計算機,只能透過自己的大腦來做推衍計算。
但人腦強大之處在於它的創造性思維,而不是各種大量資料模型的計算。
完成程式最佳化補充後,韓元先將其輸入了中央計算機,讓其模擬跑了一遍。
反正太空梭掛在天上只要能接收到光照補充能源就沒什麼問題,再等一段時間也無所謂。
對於一臺效能強悍的中央計算機而言,計算他輸入的這些資料並不是什麼難事。
特別是在本身智慧程度相當高的情況,中央計算機還給出了兩份答案。
一份是完整的執行資料,沒有任何改動,只有測試的結果。
另一份則時針對執行時產生的一些缺陷問題做了一個最佳化調整,幫助韓元最佳化補充了他設計的程式。
兩份答案放在一起對比,讓韓元驚歎和眼熱。
果然科技就是力量,如果要他自己去做一個這樣的計算和最佳化,沒有一週的時間根本就搞不定,但放到一臺超級計算機中,短短半個小時就完成了。
看來製造屬於自己的超級計算機,勢在必行了。
韓元決定今年的任務完成後,在明年將碳基晶片技術拿出來,在亞馬遜雨林基地那邊製造組裝一臺屬於自己的超級計算機。
碳基晶片相對於傳統的矽基晶片而言,在材料上擁有絕大的優勢。
因為它採用了碳奈米管做成的電晶體,導電效能更強,這就讓碳基晶片擁有功耗更小、效能更強、成本更低、硬度更高、韌性更好等特點。
碳管電晶體的理論極限執行速度可比矽電晶體快十倍,但而功耗卻只有矽電晶體的十分之一。
所以碳是極佳的電晶體制備材料。
這也是華國將未來的希望寄託在碳基晶片上的原因之一。
一個是希冀於在晶片方面實現彎道超車。
另一個則是目前的矽基晶片的確已經快走到頂了。
因為隨著晶片工藝的進步,晶片電晶體中的絕緣層也越來越薄,當薄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電子會因為量子力學中的隧穿效應擊穿絕緣層,進而造成晶片燒燬,失靈,無法計算等嚴重問題。
所以作為效能更優越的碳基晶片自然是晶片界探索的一條路。
韓元獲取到碳基晶片相關的製造技術已經有兩三年了,和晶片相關的技術他很早就學習完成了,只是一直沒有拿出來而已。
沒時間,時機也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