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電源供應,電推進發動機不再執行,尾部通紅的向量推進單元板開始迅速降低溫度。
韓元並沒有急著上去檢查,只是站在不遠處隔著依舊炙熱的空氣眺望了一眼。
發動機尾部的耐高溫混凝土牆不出意料的已經被熔穿了,半米厚的水泥牆中心部分有一個直徑一米多的透亮大洞。
稍稍檢查了一下電推進發動機的情況後,韓元徑直的前往了計算機房。
電推進發動機執行了兩天,電晶體計算機同樣執行了整整兩天。
他要先去停止電晶體計算機的執行,順便初步檢查一下資料情況。
然後再回來將冷卻下來的電推進發動機運回鋼筋廠房內,等待後面的檢查。
雖然目前這臺電晶體計算機裡面還沒有安裝控制系統等各種軟體,但透過磁芯板本身自帶的運算規則往磁儲存裡面寫入一些資料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這兩天的時間,電推進發動機一直在執行。
上面安裝的各種探針每隔十五秒就會將資料傳回來一次,也就是一分鐘四次。
這種頻率的傳數,針對發動機這種頂尖精密的儀器是嚴重不合格的。
現代社會各項專業儀器能做到每秒一次,每秒十次,甚至是百次,千次的傳數,然後透過程式進行統計分析資料。
但韓元也沒辦法,他暫時做不到這些。
倒不是探針做不到一秒鐘傳遞一次或者一秒鐘傳遞多次資料,也不是電晶體計算機和磁儲存寫入資料的速度跟不上。
一是擔心磁儲存的儲存量不夠,二是資料量太大,他分析不過來。
一秒鐘一次的資料寫入,一分鐘就有六十次,一小時就是三千六百次資料寫入,一天就是八萬六千條。
而電推進發動機上安裝的探針可不止一個,離子探針、電場檢測針、溫度檢測針、電流/電壓檢測針等林林總總的加起來數量可不少。
如果不控制一下資料寫入速度的話,即便是之前就預先製造了多張磁碟,韓元也擔心儲存量不夠。
畢竟他現在的用的磁頭寫入工具是沒法和現代化的比擬的,一條資料佔據的磁碟區塊也遠比現代化的磁碟大。
一張磁碟,即便是直徑超過半米,也存不了太多的東西。
這些在後面都還是需要改進的,只不過暫時他沒有時間去處理這些事情。
.........
地球、華國。
下午還在魔都的陳正華傍晚就已經趕回了京都。
一場緊急會議召開,作為特別行動小組組長,全權負責韓元直播間的他被大長老一個電話喊了回來。
從會議室出來,陳正華甚至來不及喝口水,就匆匆忙忙的趕往了一處基地。
刷臉、瞳膜、指紋,一系列的身份驗證全透過後,才算是真正的進入了基底裡面。
電梯摁下,樓層在飛速下降,近十秒鐘後才緩緩停下。
這一處基底,竟然是整個都建在地下的。
離開電梯,陳正華徑直的前往了目標地點,很顯然,他並不是第一次來這裡。
七扭八折之後,印入眼簾的,是一個開闊明亮的操場。
操場並不是很大,目測只有半個足球場大小,但考慮到這裡是地底不知道多深的情況,就有點恐怖了。
光是這麼多的泥土要被運出去就不知道得花費多少力氣。
“組長,來了。”
剛入操場,特別行動小組一名成員便迎接了上來。
陳正華點了點頭,跟隨著一起來到測試場地。
幾名穿著白大褂的科研人員正手持著一把看起來很是科幻的武器不停的摸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