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的態度和將來可能出現地政策最能影響林俊的計劃。因為歷史和林俊的記憶中已經讓其很清晰的瞭解了一切:
30年代中期蘇聯在外交上倡導集體安全政策,試圖與英法共同遏制德國的對外擴張,但屢遭挫折。39年蘇英法三國莫斯科談判的失敗迫使蘇聯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這是“綏靖政策”的後果,蘇聯只是被迫的選擇。
二戰期間,蘇聯極力維護反法西斯同盟的團結,忠實履行自己的義務,在美英等國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的情況下承擔抗擊德軍的重任。並在構建戰後世界格局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幾年前歐洲局勢開始急劇動盪。無論是在德國吞併奧地利還是蘇臺德危機爆發期間,蘇聯均一如既往、堅持集體安全的原則。呼籲歐洲各國團結起來,共同制止法西斯的侵略,但均遭英法的拒絕。
“綏靖政策”害死人!
蘇聯是在莫斯科三國談判進入死衚衕時,才被迫採取同德國簽約。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要麼和英法結盟,要麼和德國妥協,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
當和英法達成協議遙遙無期,而德國卻朝前跨出一步時,蘇聯自然無法加以拒絕,否則便有提早爆發蘇德衝突的危險,甚至可能形成英法德攜手反對蘇聯的大聯盟!
所以,蘇聯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本身是無可非議的,甚至當時英國工黨領袖艾德禮都說:“英法外交家們對待蘇聯政府是那樣的隨便,以致於假若是這樣對待我們工黨,我們也會像斯大林那樣簽訂1939年8月23日的條約”。
39年的莫斯科三國談判是歐洲建立集體安全體系的最後一個機會,但主要由於英法,尤其是英國的舉棋不定,致使集體安全最終成為泡影,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事。
這會蘇英兩國已經簽訂對德作戰採取聯合行動的協定,美國的租借法擴及蘇聯,林俊等地就是“珍珠港”後美國參戰。這會促使美英蘇三國進一步聯合起來。
但是。林俊知道別人不知道地未來: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莊嚴宣告將全力以赴,共同與德意日法西斯及其僕從國作戰,直至最後的勝利,至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蘇聯一開始便對這一同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支援,儘管社會制度不同,存在著巨大的意識形態的差異。
美英蘇三大國如何協同作戰,儘快擊潰德國法西斯是擺在反西斯同盟面前的首要任務,而不用說蘇德戰場是歐洲的主要戰場。蘇聯軍民承擔著抗擊德軍的重任。
斯大林和林俊在幾個月前就要求開闢第二戰場,地點在法國的北部,莫洛托夫也即將出訪倫敦,而歷史是:42年春。莫洛托夫訪問華盛頓和倫敦,和美英政府達成在該年開闢第二戰場地具體協議。
但是!不久之後美英在丘吉爾的堅持下未與蘇聯磋商,便將登陸地點改在北非!而在北非戰役結束前後,丘吉爾又突然倡導地中海戰略,認為“既然能夠朝地中海這個鱷魚下腹部進攻,為什麼要在布勒斯特把腦袋往鱷魚嘴裡送呢?”明確反對在法國的北部登陸。
等著蘇聯和德國死拼。打個兩敗俱傷,“綏靖政策”升級版!
林俊不用說對那個死胖子是恨得咬牙切齒,希特勒是鐵桿、丘吉爾估計都能用“金剛石般頑固的反共產主義者”來形容!
派特工幹掉丘吉爾。如果能幹地乾淨利索不留後患,讓希特勒背黑鍋,林俊絕對會第一個舉手贊成!斯大林估計是第二個舉手的。
林俊很明白如果說在41年和42年盟軍進軍歐陸確有困難的話,那麼到43年美英和德國力量之間的對比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盟軍有足夠的力量可以對歐陸地任何一個地區發動攻擊.年夏美國已擁有多達700萬人的一支龐大武裝部隊,北非戰役結束後,美英在地中海地區集結了150萬人的軍隊和大批飛機及戰艦,以致英國軍備大臣李特爾頓在43年5月聲稱:盟軍“已有攻擊地一切手段和可靠的基地。可進行大規模的戰役”。
而德軍那時雖有900餘萬人。但部署在西歐的僅佔其總兵力的百分之十五,而且大多是從東線調來的疲憊不堪、傷亡慘重的部隊。實際上都是些空架子。
儘管如此,在法國北部開闢第二戰場一事仍向後拖延,丘吉爾在此時又推出“巴爾幹方案”,鼓吹盟軍發兵巴爾幹,其目的顯然不在於如何儘快擊潰德軍,而在於切斷蘇聯軍隊進入東南歐地道路!從而確保戰後英國在那裡地利益!
丘吉爾,會是排在希特勒之後的大麻煩!
一直到43年夏天,紅軍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地勝利,蘇德戰場形勢進一步明朗,蘇軍出國作戰進入東歐和東南歐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只有到這時,美英兩國才在43年底在德黑蘭召開的三大國首腦會議上承諾:將於44年5月登陸法國北部。
第二戰場開闢的一再拖延,使蘇聯蒙受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儘管蘇聯就開闢第二戰場一事曾多次和美英進行嚴正的交涉,並提出尖銳的批評。但為了維護反法西斯同盟的團結,仍不計得失浴血奮戰,消滅了百分之七十三的德國地面部隊!
林俊和蘇聯高層更要注意的是如何防止納粹和西方世界單獨媾和,把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到底!如果林俊的計劃實施順利,這是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歷史上戰爭後期美國戰略服務局瑞士站站長艾倫杜勒斯就曾和德國黨衛軍將領沃爾夫秘密接觸,商討義大利境內德軍投降的條件
19世紀英國著名政治家索爾茲伯裡曾言:“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恆的民族利益”此語實乃真理也!
等日美打起來,美國一開始十有八九得“守勢、相持”那麼一兩年,而這就是林俊實施龐大計劃最寶貴的一段時間在這點時間裡就完全打垮第三帝國那是不現實的,“德國戰車”沒那麼脆弱,但德國絕對不會比林俊記憶中的同時期好過。
一年,或者一年半之後,蘇德戰場會是一個怎樣的情況?那個這會還跳著嚷著支援蘇聯的丘吉爾和大西洋對岸的美國會採取怎麼樣的政策?這都是未知數,林俊都需要提前考慮到,不然到時候可能會非常被動!
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可是什麼背信棄義的事都能做得出來的!
歷史上蘇聯用無比巨大的犧牲打垮了第三帝國,但本身也被打殘了,戰略資源、人力資源最後都到了近乎枯竭的地步,工農業體系也遭到了難以想象的地步,這才導致冷戰初期的守勢和50年代之前的國內經濟困境。
大半個歐洲部分是一片廢墟,勞動力的緊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但蘇聯人們還是挺過去了。現在林俊幾年後可能面對的情況是一個損失巨大、但還沒有達到“歷史水平”的蘇聯,手中的籌碼更雄厚,但對英美等國的潛在威脅也更大,這是他要注意的。
將反法西斯戰爭進行到底、實現自己計劃的第一步,進而佔領全歐洲構建新次序;然後第二步實現自己的全球戰略,這都需要一個準備充分的計劃用以應對所有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
一等日本人的炸彈落到珍珠港,林俊就打算回莫斯科,帶著他的全盤計劃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