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八十五章 強渡維爾尼亞河B
爾尼亞河冰層已經被炸碎,在河兩岸沒有平息的火能夠看到就是嚴寒的夜晚也無法將其再次封凍。河面上飄著碎冰,這會給強渡造成極大危險,但箭在弦上已經不得不發!
河西側加里寧街兩邊建築已經被完全摧毀,沿河突出部原本那些童話般的別墅蕩然無存,留下一堆的廢墟。就在這片還燃燒著的廢墟里,突擊三營正嚴陣以待,戰備發動強渡。
他們這裡將是兩處強渡渡口之一,隔河相望能看到紀念波蘭詩人、革命家的密茨凱維奇的紀念碑:它很幸運,沒有像它身邊那些建築一樣被迫擊炮彈摧毀,只是身上多了些子彈和彈片右下的印痕而已。
突擊部隊戰士們正在觀察河對岸,標註需要在進攻發起前就要摧毀的制高點,這項任務將交由那些勇敢的加農炮兵完成。
視野裡就在密茨凱維奇紀念碑身後側翼,一座火光中映現的古老建築被炮兵觀測員標註進了自己的炮擊指引小表格裡——如果這會歐洲的建築研究者同天主教徒在這裡,非得和這名中士拼命不可!
渾身紅色,三座高的塔樓,在上邊能俯視整一段維爾尼亞河,那是聖安妮教堂!
集團軍指揮部裡,林俊同爾卡耶夫也注意到了地標上的這座教堂,它對於強渡部隊將是個大麻煩。不過兩人已經沒什麼心思去考慮它有多重要,只要是地標上會成為進攻攔路虎的一切東西,唯一的結果就是被抹掉!
“這下拿破崙帶不走它了。”林俊說得有點風趣,這話司令員聽得懂。
維爾紐斯有太多的教堂,常常是個教堂塔尖望著另一個,兩邊只隔了一排房子,教堂多如牛毛。
聖安妮教堂位於維爾斯老城的維爾尼亞河右岸(也就是西岸),是哥特式晚期的傑出建築精品,建於15811年。
它高22米寬1。全部由紅磚砌成。外形優雅、建造精湛。僅教堂外牆就用了33種不同形狀地紅磚。
教堂布局均勻。由線條和角塔構成地圖案絢麗多姿:風格獨特地紅磚教堂是由立陶宛大公亞歷山大(11500)建造那以後。這座教堂地外觀再也沒有改動過。15811年因為一場大火教堂得以重建。就是現在地這座。接下去三百多年只經歷過一次擴建。
一百多年前拿破崙在東征俄羅斯經過維爾紐斯時。曾經被這座教堂地精美所吸引把它“放在手心裡。帶到巴黎去。”
拿破崙是帶不走它。不過這會幾門加農炮就能徹底將它抹掉!
炮兵連長抵近看過河對面情況後向隱蔽在廢墟後邊地加農炮下達了指令:炮擊塔樓。制高點先敲掉。至於教堂本身。和附近地建築物一樣。交給後邊地壓制炮火了正這一片過會是要被猛烈炮火覆蓋性炮擊地。
“距離米。高度20米。正前方。”
觀測員喊著度數,不過他現在是在做例行公事——距離才米,瞄準手從瞄準鏡裡已經將直瞄倒V頂點對準塔樓:兩門加農炮做了協調,一門一邊看看過會會不會有德軍的火力點暴露出來。
時間20點,“高爆彈填完畢。”
“放!”
隨著炮兵連長一聲令下,兩門ZIS3幾乎是在同時開火間河對面出現兩個貼近的爆炸點,亮光中前方的步兵們能夠清晰看到兩座塔樓上的爆炸不過塔樓並沒有給炸塌,哥特式的立柱夠堅固!
不用再給它們幾發炮彈了,如果上頭剛才有人,那是不可能活下來的!
隨著炮擊,對面也飛過來幾發迫擊炮彈回應,不過對於各自隱蔽的紅軍而言威脅並不大。有兩發迫擊炮彈還打得比較準,落在加農炮陣地附近,炮兵們甚至能聽到彈片嵌進麻包裡的“呲呲”聲,不過沒有造成傷亡。
、、、、、、
聖彼得保羅大教堂,舒克林指揮的炮兵陣地上堆滿了加裝了引信的炮彈:兩輛十輪卡車拉了近十噸炮彈給它們。步兵同志幫著卸下一半炮彈箱,所有炮兵一起動手,裝配引信就耗費了不少時間。
這些炮彈可能今晚就要打出去一大半,有得小夥子們忙的,這會所有人都在步兵們挖的防炮壕溝裡烤火,儲備體力,準備過會玩命。
舒克林最後一次檢查了所有炮組的準備情況,他已經接到明確命令,在目前陣地支援步兵強渡,壓制公園對面的德軍制高點。如果沒有新的指令送來,這四門大炮在天亮前是不用挪窩了。
紅著雙眼睛,所有人都已經兩天一夜沒有閤眼,看到格拉諾夫正在閉目養神,舒克林靠在他邊上:“怎麼樣,還頂不頂得住?“
“還行,不用勁就疼。”
“過會悠著點,打完這一仗就到醫院裡給我去住上幾天。”
“能休息才行呀,沒指望,能不挪窩讓我清閒幾天就是走運了。”
格拉諾夫沒指望能舒舒服服到醫院溫暖的病床上躺上幾個禮拜,飯來張口,閒著沒事看看女護士,運氣好再聊上幾句:他只要能在營地裡修養就是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