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八十五章 極致4——空中幽靈!
無論設想如何,這會還得進行轉場到茹科夫後的第一次試
剛才林俊剛到的時候,技術員們已經對整架飛機做了系統檢查,顯示一切正常。原本年輕設計師們還不放心其木質機身是否能夠承受動力強勁的噴氣式發動機,擔心木質蒙皮會在空中爆裂解體,但照目前的情況看完全沒有問題!
這架飛翼不僅僅大部分蒙皮是膠合板結構,它的機翼邊緣也採用了全木結構,所有相對重要(飛行中,機翼邊緣受到的空氣摩擦擠壓非常大。)的機翼邊緣用的是薄木板和樹脂壓制合成的強化膠合板材料,只有在發動機噴口附近等位置採用金屬材料用以承受高溫。
而在最重要的翼尖,倒是採用了高強度航空鋁合金,整架飛機被刷上了暗灰色,在林俊看來實在是具有做夜間轟炸機的潛質。
因為林俊的突然到來,試飛時間被推後了半小時,伊留申科和蓋達爾向林俊介紹了飛翼的駕駛特性最麻煩的是它的油門推杆,“原始”的DP12發動機的加減速必須嚴格按照“檔位”來,不然就有空中“放炮”和徹底熄火的危險。
自己“當年”飛蘇27,林俊這會絕不想飛裝備了DP12發動機的新式飛機,相對於幾十年後的戰鬥機,這簡直就是“玩命駕駛”!但新技術就是在冒險中不斷成熟地。就是明知道它的危險和可能出問題,但飛行員們都希望獲得這樣效能優異的飛機,更不用說試飛員們他們似乎就是為了試飛而生。像伊留申科,根本就不在乎所要冒地風險。
還好前兩年蘇維埃的噴氣式動力設計走了個很好的發展軌跡:先完善動力,再去考慮它的載機,而不是倒過來。^^這讓D1完善了不少,至少不會隔三差五的出問題,達到一個最低技術要求指標。
就像眼前這架飛翼,按照年輕設計師的理解,大概全壽命也就是進行30至40次大航程出擊。加上訓練時間和地面試車,全壽命使用期間將換一套發動機也就是說一架飛翼在壽終正寢時剛好把第二套裝上飛機的兩臺發動機大修後的使用壽命用完。
30至40次出擊,兩套180小時發動機地使用壽命,這在幾十年後是很難想象的,簡直就是浪費資源!但在這會看來很正常,連一線戰鬥機的平均使用壽命都到不了200小時,本來就是消耗品。
二戰中能完成40次轟炸任務的遠端轟炸機是幸運的,連美國陸軍航空隊的B17機組只要完成25次出擊任務就要感謝上帝(可以回國了,記得是25次任務),蘇維埃年輕設計師們的設想已經有點“理想化”了。更不用說這架飛翼使用的大部分是木質材料。簡單的廠房裡就能進行製造機體進行總裝,成本相對低廉。
就是使用的是兩臺噴氣式發動機,這成本和工時同B17一類地全金屬大型轟炸機相比還是要便宜得多!B17航程還趕不上這架飛翼,更不用說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
這會航程超過3000公里的就算是遠端戰略轟炸機,那這架飛翼也能算是戰略中型轟炸機,最大載油狀態下的載彈量也到達一噸,作為一架總重9噸多點、翼展只有16米90的的“小飛機”,它的效能足以自傲了。
不過,這可靠性還是令人擔憂,沒法和B17類的飛機相比。::::也就是說至少還有一年,蘇聯空軍才可能獲得一支噴氣式飛翼組成的轟炸機部隊,更未知的是到底行不行還是個問題。
不過一旦在43年初擁有這樣一支轟炸機部隊,統帥部想轟炸任何作戰半徑內的戰略目標都可以成為現實載彈量比不上彼8一類地龐然大物。但它便宜、製造方便!
按照蘇聯航空模式,只要發動機供應能夠保障,那很快這種飛翼就能滿天飛!
不過還有個問題一定要在明年天氣回暖就進行要建造足夠的大長度鋼筋混凝土跑道機場,它和“伊20”可都用不了草坪。
這會林俊腦子裡也有了個盤算:飛翼是不可能完全代替常規佈局飛機的,這是歷史證明了的,不能讓幾個資料衝昏了蘇聯航空業地理智它的傑出效能在於活塞式發動機和噴氣式發動機中間的一個空擋一旦噴氣式發動機普遍在各航空強國普及,它就變得沒有什麼優勢,反而飛翼的那些缺點會尖銳的表現出來。
上午十點半。萬里晴空。只有極少量高空碎雲,適合飛行。
林俊上了中央塔臺。透過大大的玻璃窗看跑道頭上的那架飛翼。
巨大的噪音隨著兩臺噴氣式發動機地啟動傳來,飛翼這次只裝載一半燃油,而彈倉是空地:試飛得一步步來,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