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不得不感嘆設計師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工作效率,這簡直就是奇蹟!
“這要歸功於戈爾布諾夫(也有譯為”高爾布諾夫“的,同拉沃契金、古德柯夫同為拉沃契金設計局鐵三角。)同志,他在一開始就搞了個輔助機體設計,為的就是防備出現現在的情況。去年您和我們談起過戰鬥機航程的問題,這讓我們注意到作戰半徑的重要性,所以在內部的備用設計要求不使用副油箱的前提下,作戰半徑就必須超400公里。”
“能有這個意識很好,但會不會對戰鬥機效能造成影響?”
沒有合適的發動機。原來配給拉格1的M105動機裝]上後,出現了飛機動力不足的問題,而我們又沒有功率更大的液冷發動機,不得不試圖減輕飛機的重量來改善效能,甚至想到減少飛機上的武裝來減輕重量。”
林俊聽到這就皺起眉頭,要知道這樣的逆向被動改進可不是什麼好事。
大概看到了林俊的表情,拉沃契金連忙說:“還好克里莫夫同志在一個月前給我們提供裡最新的M105PF型發動機,動力比原有型號增加差不多200力,一下子就解決了所有問題。”
伏拉基米爾雅克福列維奇克里莫夫——林俊知道他,蘇聯著名的航空發動機設計師,拉格戰鬥機前期型號與雅克戰鬥機都用的是他設計的產品。就是沒想到速度這麼快,在自己的提議下整整將新式發動機研製的速度提前了一年半多。
“新式發動機的效能優於原有型號,但克里莫夫同志把它提供給我們也冒了一定的風險,因為M105PF還在測試階段。”
“有時候風險也需要嘗試,再給你們三個月時間,能保證發動機和飛機總體效能的穩定嗎?”
“當然可以,我們現在擔心的就是時間不夠。”
“就三個月,我們要的是效能穩定的戰鬥機,將所有的危險因素都排除,最晚到今年五月份就要具備量產的條件。”
林俊想新式戰鬥機快想瘋了,但效能還不穩定的東西他可不敢接收。
“拉格1就撂下,專攻拉格3,腿短的傢伙飛行員不喜歡
走到最前面的拉格3上,安德盧普夫正在機身上敲敲打打。
“拉沃契金同志,你這飛機用的全是木頭?”
“是的,副司令員同志。機身蒙皮是西伯利亞樺木膠合板,機翼是木質兩段式結構。所有活動翼面都是金屬構架覆蓋布質蒙皮。但您不用為機身的強度擔心,我們使用的膠壓層板材料非常好,而且油箱都是充惰性氣體的自封油箱。前線航空兵機場直接可以往油箱裡充二氧化碳,如果沒有也問題不大。”
這二氧化碳雖然不屬於真正的惰性氣體,但前線機場上上哪去找氣?用二氧化碳就不錯了。
一看安德盧普夫還有點不放心,“過會還要帶大家參觀我們的機身製造車間,這膠壓層板就是用烤槍燒也點不著,我們對木材都進行了阻燃處理,而膠水用的也是阻燃的產品。”
林俊倒沒兄弟那麼擔心,他知道這“木頭”飛機就是被小口徑的穿甲燃燒彈擊中也很難點著,唯一要擔心的是這木板在被擊中後會不會碎裂。
“我們沒有足夠適用的硬質輕合金,看來要催催烏拉爾的同志們。”林俊想,“幾種新式戰鬥機全是木頭飛機,陸地上還好說,難道要紅海軍的艦載機也用木頭的?”
“烏拉爾還不能提供航空用鋁合金?”問到這林俊心裡有些火大,上次去烏拉爾時已經和當地部門說過這個問題,蘇聯的工業工程師全世界出名,難道就會解決不了這個鋁合金的問題?!
“不是不能提供,而是產量不足,其它部門的鋁合金需求量也非常大,分給我們的就不多了。”
沒辦法,工業生產能力就放在那,急也沒用。
“火力配備怎麼樣?”
“由於解決了發動機問題,我們採取的是重火力配備:一門20米機炮,備彈200,兩挺第16特種設計局提供的最新式12.7毫米航空機槍,各備400。機槍和機炮的彈道基本吻合。”
“還是||.第16特種設計局沒有合適的產品嗎?”
第16特種設計局是蘇聯設計航炮的權威機構,而且在去到設計23毫米機炮的命令,所以林俊有這麼一問。
“他們給我們提供了幾門試驗階段的-6型23米航炮,炮彈威力倒是20毫米炮彈的兩倍,但它的彈匣供彈系統不怎麼可靠.<期間我們選用了成熟產品。但在設計上還是留有改進餘地的。”
“看來要去提醒一下塔烏比納,要是再這麼下去可不妙。”
塔烏比納是第16特種設計局的主要設計師之一,歷史上-6航炮的不成功設計而進了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