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聯想銳銘明明已經發生貨品嚴重積壓,卻還臨時改變銷售方式的做法,就知道他們當真是沒把鄒廠長放在眼裡。
經過幾天的嚴肅討論,這份戰略規劃刪刪改改的,到底是上線了。
有了具體的方向,實施起來也沒那麼困難。
陸懷安還是挺高興的,讓他們嚴格執行。
與此同時,張正奇這邊也有好訊息。
新安冰箱廠要求的新裝置,也有了下落,只要這邊資金到位,他可以從武海市這邊搞進來。
“武海市這邊現在好多新政策,稅也收得低,尤其是卡的不嚴。”張正奇已經在中間搞了不少錢了,搓著手,兩眼放光:“我估摸著,到年底的時候,政策可能就會收緊了。”
所以想趁著年前這一波,趕緊搞些錢,多多交易。
陸懷安看了看他遞過來的資料,覺得挺有看頭的:“我覺得可行。”
他鼓勵張正奇,資金不是問題的,讓他放開手去做。
有了陸懷安的大力支援,張正奇信心大增。
正好,國內的價格現在不穩定,各種東西時不時地出現搶購熱潮。
有些人甚至都不管這些東西是不是快銷產品,看著價格一漲,就瘋了一樣跑去買。
張正奇就盯著這些機會,看著漲價了就從國外進一些回來。
往裡頭砸進去。
雖然一般來說沒幾天熱潮就消退了,價格會回落,但他的東西也賣得差不多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也算是幫國家降價了。”張正奇不要臉地往自己臉上貼金。
陸懷安倒不這麼覺得:“你本來就幫了忙,這不算貼金。”
等到八月下旬,國家調控基本實施到位,價格逐漸恢復了正常。
這個時候,“企業家”的評選,已經到了尾聲。
能不能用企業家這個稱呼,社會上還進行了一次激烈的爭論。
每日裡文章滿天飛,報紙上經常印出關於這個話題的長長短短爭論篇幅。
有些引經據典,說這個稱呼不行,這是侮辱人的。
有些則讓他們眼光放長遠,國家註定是發展的,不可能永遠停在原地。
紛紛擾擾的,最終還是定了下來。
企業家的評選,最後定下來二十個。
聽到這個訊息後,陸懷安都笑了:“倒是比原先說的十幾個還多了幾個名額。”
“多了幾個也沒有用。”龔皓看著報紙,神色鬱郁:“大半都是出自北豐。”
畢竟國營企業,發展得最好的,還是在北豐附近的省份。
南邊這些個廠子,因為臨海,大半都發展著發展著,逐漸轉變了性質。
有些成了中外合資企業,有些則轉手賣了成了私人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