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就不要公職,去做別人沒幹過職業,很少有人會理解,更不會這樣去做。
大都的做法是先進一個正式單位,然後再留職停薪地闖一闖,不行就回來。
這好比出海游泳,總得傍著一條船,最不濟也綁著一個救生圈吧。
前世,蕭建軍就是這樣下海游泳,壓根就沒有破釜沉舟之決心。
九十年代中期,一個正牌大學的畢業生,就算不是天之驕子,那還是算個有知識的人才,怎麼就什麼都不要了,去做‘醫藥代表’、盲目的裸泳了呢?
說出去,還真的讓人驚愕失色。
在全國,時下還真沒有醫藥代表這個職業分類。
只是重生之後的蕭建軍,清楚後面二十年,我國醫藥行業的蓬勃發展,才瞭解醫藥代表這個職業。
醫藥代表這個職業的誕生,究其根源,它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中國改革開放的舶來品。
改革開放以後,境外許多著名的大藥企,紛紛青睞巨大的中國市場。
他們在中國境內投資,設立獨資或合資藥廠。
外資藥企就有醫藥代表這個崗位,主要讓他(她)們給廣大臨床醫生,或醫務工作者們,介紹新藥的藥理、適應症、臨床療效、特點和優勢等。
在外資藥企裡,醫藥代表實質上是產品推廣經理。
他們是醫學或藥學專業本科畢業生以上,碩士生或具有臨床經驗的醫生,轉行而成。
他們衣著整潔,拎著微型投影儀、揹著膝上型電腦,穿梭於各大醫院的學術交流會,新藥推介會等等。
醫藥是民生領域,有著巨大商機。
精明的國內商人發現,這是塊很大很大的蛋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大批民資藥企應運而生,蜂擁而上。
藥品屬於特殊商品,它具有商品的一般屬性,也屬於指導性商品,有著巨大的剛性需求。
那就是需要有人去推廣、銷售。
但藥品推廣和其他商品不一樣。
他推廣宣傳的物件,不僅是終端消費者,而主要是具有臨床處方權的廣大醫務工作者。
這就是藥品的特別屬性。
於是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民資藥企的醫藥代表開始產生了。
它像一顆種子,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如雨後春筍般的野蠻繁殖。
曾幾何時,神州大地上應生而出‘醫藥代表’這個神秘,爭論性頗大的特殊職業。
這個職業遊離於灰色邊緣地帶,影影綽綽,或隱或現。
一九九五年,中國的藥品工業才剛剛復甦和興起,民營藥企中有規模的鳳毛麟角。
醫藥代表這個新興職業,在國內誕生還不到幾年光陰。
這對於生活在江南,一個剛從縣升級為市的中學教師,當時的網際網路又不發達,自然是聞所未聞,十分陌生。
一九九五年的夏天,對於許多剛跨出校門的畢業生,同時十分的迷茫和焦躁。
生在這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一切觀念都在改變。
其變化之快,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甚至於還有些無法適應。
眼前是一片茫然、前途未卜,讓人胸悶氣短,有點喘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