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房依然是36個,變型豪華型真皮軟座50個,變型普通型真皮軟座150個,普通軟座220個。整體座位數量大幅下降,但整體舒適度空間都變得更大更好。
之所以將客房得價格再次提高,主要是服務起來很麻煩,每天要更換客房得被褥,按時清掃房屋。雖然是由服務機器人完成,但是三十六個客房全部服務下來,壓力還是很不小得。
要麼出高價使用客房,要麼不如使用豪華型得真皮軟座,總體基本上算是完成了改造。
女神將這次得客運收入還有稅款,全部計算完畢,去掉稅款120萬星幣,他得收入在一千二百萬星幣左右。
一千萬看起來不少了,但是用來購買合成燃料只能購買11單位,看來仍然是杯水車薪。
PT陳跟女神商議,看能不能固定就跑父母城市所在路線,這樣自己每次回程都可以在熟悉得星球看望父母。
商量下來得結果自然是不可以,但卻可以增加跑這個方向得機率,注意是機率而不是實際次數,很簡單,客流量出現在什麼方向,他們就出現在什麼方向。
客流量基本上是由各空港給出來的,如果客流量不足,空港會讓出部分份額,由個人運輸者來完成。形成一個互補的空運體系。
當然母港讓出份額的同時,個人運輸船,就需要額外承擔部分貨運以及快遞貨物,而且是免費的。這一點對大多數個人運輸者來說,很容易接受。母港的經濟成本也會大大得到減少。
對於星際聯邦來說,最好所有的客運運輸,全部由個人運輸者來完成,星際聯邦只承擔艦隊護航任務,這樣一來星際聯邦可以大大降低艦船的成本支出。單單十多萬顆母星太空母港,都負擔一隻運輸船貨運體系。
這個消耗其實是非常大的,星際聯邦如果甩掉這個大包袱,那麼運輸船的人員維護費用,還有燃料補給,這些等於全部都由個人運輸者承擔了。
可實際上並不能如此運作,至少哪怕保留很小佔比的星際聯邦運輸船,也必須保持下來。不過即使這樣,星際聯邦依然每年節省下大量的星幣費用。
實際上太空母港的運輸,基本上已經由個人運輸者承擔了百分之八十的運輸量。剩下的份額全部由星際聯邦承擔。
星際聯邦得以將更多的精力,用於浮空塔、太空母港、航道護航、以及維修維護補給上面。就好比合成燃料的價格,這個東西比搞所謂的客運賺錢要快多了。
真正的運輸大頭是在那些河系級巨型運輸船,民用其實算下來,仍然只是在客運快遞貨物這一塊民用上打交道。
舉個簡單的例子,星際聯邦曾有個計劃,準備為一艘河系級運輸船,抓取一顆小型恆星作為永久動力源。不過不知道為什麼計劃擱淺了。
從這就可以看出來,河系級的運輸力量是多麼巨大。
不過就以PT陳的角度看,其實完全沒必要使用所謂的恆星作為動力源,價效比並不高,還充滿著許多不確定性的危險。
飛船屬於經常保持運動的狀態,攜帶一顆恆星到處去跑,誰知道會出現什麼情況,何況還要和很多星球保持一定距離,太近就可能造成抓取行為。質量大的就會將質量小的,抓取成為自己的衛星。
一艘運輸船整一大群行星圍著自己到處飛,誰也無法預料最後的結局,最關鍵的是這樣的飛船能用來幹嘛?
何況一顆恆星,就像個隨時會爆炸的不確定因素,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砰一聲,誰又敢乘坐這樣的飛船呢?
PT陳讓女神和太空母港聯絡,獲得接下來運輸艦的客運流量和指標,當然還有航行方向。
當母港的乘客運載流量圖給到他,接下來的航程範圍在700多光年距離,經過二十多座太空母港,需要至少運載兩次貨物,其中一次是運載一千單位合成超級燃料。
“按照貨物的價值比,這種運送超級合成燃料的任務怎麼會安排給自己?”不過這個他也能接受,畢竟很明白自己的飛船安全性要比許多民用飛船高的多。
如果自己繼續承擔星際貨運這一行,以後類似這樣的運輸就會越來越多的找到自己,很簡單,民用運輸船比他的飛船安全方面強的真的不多。
民用船隻甲板只有0.8星米,在對比一下運輸艦,就能清楚的認知到差距。
不過運輸船的動力爐也並非是永遠都不會壞的,運輸艦同樣也要進行通行適航證的續期,這樣飛船就要進行整體的檢測。主要檢測專案就是動力爐或者推進器。
至於船體結構,這個掃描起來真的是非常快,動力裝置需要檢測的專案就太多了,動力爐比推進器更復雜。
不過PT陳不是很害怕,他可是艦船專業的高材生,飛船維修方面他也是很在行的,一些基本問題,他自己就能夠解決。
甚至在機器人的配合下,拆裝動力爐進行維修都不是問題,這也是他選擇作為個人採礦者的原因之一,個人採礦者需要自己面對很多問題。
許多民用船隻在出現問題後,只能坐等維修船來搶修,或者讓大型運輸船拉走回到母港進行維修。